郭巍的生命与山有缘,他的名字中有个山字旁部首,他就生在大山的怀抱里,巍巍的金粟山是他闪光的生命起点,也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金粟山是富平北部的一座名山,山上风景秀美,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松柏遮天蔽日。少年时代的郭巍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像小草渴望阳光一样,对知识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和探索,对神秘的大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向往。在山上放羊时,他神情专注地聆听山中的老人讲述“鸿雁姑姑”的神话传说,饿了就吃松子充饥;在山上割草时,他就躺在山坡上诵读《三字经》和唐诗宋词。金粟山上有一眼泉,名曰“龙泉”,龙泉之水,清冽醇香,学生时代的郭巍为了生计经常到山上打柴,渴了就饮龙泉水以解渴,闲了就用松枝蘸着泉水在石头上临习《兰亭序》。青山绿水让他忘却了寒冷和饥饿,唐诗宋词给他打开了文化瑰宝的殿堂。将相出寒门,家贫出秀才。郭巍先生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境遇,可以说是这句古老谚语的生动写照。
郭巍先生像是一本活词典。有人说:“郭巍先生博闻强记,才识过人”。我会告诉他:“那是他在金粟山上放羊时读书的积累”。又有人说:“郭巍先生才思敏捷,妙语如珠”。我会告诉他:“那是他在金粟山的龙泉边读书思考时的火花在闪烁”。如果你和郭巍聊天,你就会发现,郭巍谈古论今引用历史典故比在电脑上搜索还快,不用点鼠标,眨眼间词条就出来了。
郭巍先生轻易不发表文章,一写便刻在了石头上。别人写文章都希望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旦发表便飘飘然孤芳自赏而津津乐道,而郭巍却很少在报刊上发文章,他轻易不下笔,落笔便洒热泪,诗成便惊金石,因为他常给人写碑文。我们知道,碑文一类的文章不是用铅字印在纸上,而是要请擅长篆刻的人刻在石头上的。这样的文章不仅要简练、准确、传神,还要让亲戚颂之而歌,让子女闻之而哭,让后辈睹之缅怀,让世人读之追忆。这样的文章要问世,一般的家庭都要设宴席,吹鼓乐,行大礼三叩九拜,经千呼万唤才会公之于众。古人云,文如其人,郭巍之文巍巍乎高哉!
郭巍先生轻易不写字。一写就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研习书法的特点是三多一少:读的书论多,看的碑帖多,临池研习多,作品送人少。他崇尚的观点是“良工不以拙示人”。我送了他一副对联:“砚池多天趣,笔底无俗风”。他曾拜师于着名书法家曹伯庸先生,临池几十年而不改其志,他临帖有很多独到的体会,他提出了“书当效刻”的观点,他认为读帖和临帖眼界要高,不能跟时风,宁可不写字,也不写俗字,书风要高古,点划要精到,他搜罗购买各种法帖以汲取营养,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那古拙而苍劲,奇崛而秀美的书法作品受到了书法同行的高度评价。
郭巍先生轻易不讲话,一开口便语惊四座。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胸中自富,勤练笔下生辉。郭巍先生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写胸中诗自有。他读书几十年是学问积淀的量的积累,他说话时的才思泉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质的飞跃。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他说出的话总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用一副对联来形容,叫作“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直爽的性格和深厚的学养使他为人处世不会曲意逢迎,只会鞭辟入里;不会蜻蜓点水,只会洞察秋毫;不会隔靴搔痒,只会入木三分。
郭巍先生轻易不写诗填词,偶有所作,便妙笔生花脍炙人口。见过他的人只知他谈吐睿智而幽默,面庞黝黑而冷峻,读了他的诗,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才知他不仅有骏马秋风般的铁骨铮铮,而且有杏花春雨般的万千柔肠。
郭巍先生不擅长唱歌,他却用精美的文字演绎出了动人的旋律;郭巍先生不擅长绘画,他却用智慧的翰墨描绘出了生命的华章;郭巍先生喜欢饮酒,假如不端起酒杯,就无法显露出他的豪情万丈;郭巍先生爱抽烟,也许缭绕的烟雾能使他与喧嚣的生活保持一种距离,能促进他冷静而睿智的思考。巍,山之高者也;郭巍先生,才之高者也。高在其学养深厚,高在其人格超逸。(作者:祁吉寿)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