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地处秦东腹地,东出三晋,西望长安,南接渭华,北达延榆,是连接陕西关中高新产业带和陕北能源区的枢纽。蒲城名胜古迹荟萃。是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旅游景观资源 的富集区之一。着名的有六馆(县博物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勿幕图书馆、李仪祉纪念馆),五陵(桥、景、光、泰、惠),四塔(南北双塔、金代双塔),三村(平路庙温泉渡假村,山西村明代城堡,淘池村清代城堡),两碑(云麾将军碑、高力士神道碑),一院(清代考院),一山(尧山风景区),一林(张家山万亩天然林)。
蒲城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盛唐文化,名人故里”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特色。唐桥陵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兴盛时期的遗存代表,其石刻艺术有“甲天下”之美誉。
年和2000年先后抢救性发掘了高力士墓和唐让帝惠陵 ,出土文物 100余件(组),并实施了墓道加固,修建了保护房,为建立唐桥陵博物馆和高力士陈列馆提供条件。
蒲城旅游资源开发局面逐步打开,旅游快速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1999年收回了全国范围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考院。大力发展民营旅游景点,组建了李仪祉纪念馆和林则徐纪念馆,同时成立了与国内百余家旅行社连网的三家旅行社;开通了连接五陵的旅游环线和桥、泰陵旅游专线,形成了完整的蒲城旅游交通网络,为蒲城县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槐院路29号,是在杨虎城将军故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杨虎城将军故居又称杨公馆,建于一九三四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杨虎城将军与母亲孙一莲、夫人张惠兰、谢葆真及儿女都曾在此居住过。
杨虎城将军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是着名的爱国将领,曾任国民党师长、军长、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十七路军总指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张学良将军发动了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促使国共和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被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九四九年九月七日被国民党特务残酷杀害,年仅 56岁。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将军,一九八三年,经蒲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形式,为观众典型的四进式,共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为杨虎城将军及其家属的居住地,西院为偏院,为杨虎城将军的花园及书房所在地,整个建筑布局简洁大方,反映出杨虎城将军朴实无华的性格。
纪念馆共设大小展室七个,分别展出大量珍贵历史图片,翔实地记录了杨虎城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另外,还有西安事变专题展览以及杨虎城将军的生活用具,作战兵械以及杨母寿屏展览,特别是杨虎城将军与张学良将军在发动事变前夕手书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更加令人注目,使人不由得想起1936年冬那可歌可泣的一幕。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于 1983年11月26日,在杨虎城将军诞辰9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建馆十多年,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接待人数百万之众,有中、省、市、县领导,有杨将军的部下、故旧官兵和亲属子女,更多是省内外广大青年。目前,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已成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蒲城县博物馆简介
蒲城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中心的县文庙内。文庙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拓建和维修,是我县保护比较完好的一座古建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座北向南,琉璃壁身,石柱石门,建造奇特,艳丽辉煌。进灵星门,有苍柏如盖,泮池拱桥,戟门内悬挂着本县明末大书法家王进德,清代抗 英民族英雄林则徐及寇遐等人亲笔书写的匾额。中院两厢,分别为出土文物和古字画展室,陈列着新时期的石斧、石刀、石锄、骨针、纺轮及彩陶片等。汉代铁器、铜镜以及唐代诸多的三彩和陶俑。古字画展室中展有明代董其昌、李东阳、清代黄慎、董邦达以及民国寇遐、张东白等名人书画。大殿陈列着孔子和他的四大弟子的塑像。明伦堂现为“蒲城碑林”。共存碑石二百余通,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后院高耸着宋代13级宝塔,这座宝塔距今900余年,1985年通过维修,焕然一新,塔内楼梯直登塔顶,可北望唐五陵,南眺紫荆塬,堪称蒲城“八景之冠”。
清代考院简介
清代考院位于蒲城县城内东槐院巷17号,占地近十亩(约6200平方米)。它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距今已逾百年。
考院座北向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临街大影壁两边各有一道辕门,门内两侧有小型鼓楼、钟楼(今已不存)。大门以内,基本保持原貌,朱红大门,高约四米,大门外墙上雕刻有“金鸡报晓”、“凤凰展翅”图案。二门有一道可关启的大板影壁,后为狭长庭院,两边有对称的 24间号舍。庭院北有一月亮门,南额书 “腾蛟起凤”、北额书“紫电清霜”,其后为考官阅卷的论秀堂。后边两侧厢房,为考官下榻之所。另在论秀堂西,有供考官沐浴的浴室院。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年)废除科举,从而便结束了考院短暂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下,考院得以完整保留。
王鼎纪念馆
王鼎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城中心达仁巷54号,系王鼎的出土地,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
王鼎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终年七十五岁。王鼎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曾长期就着城隍庙的长明灯读书。他秉性耿直,胸怀旷达,崇高气节。嘉庆元年(公元1790年)考中进士,历任编修、侍续、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曾改革河务,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投降。 1941年,当林则徐因禁烟抗战获罪而流放伊犁时,正值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正已大学士总督堵口事宜,因同情林则徐的不幸遭遇,乃以熟悉河工为由,上疏留林则徐助襄河务。治河竣工后,又奏请林则徐为河督,当时清廷惧怕洋人,河口合拢之日仍将林则徐发配新疆,王鼎回天无力,只得涕泪送别。
王鼎返京后,正值谈判《南京条约》期间,王鼎不顾年迈多病,想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危害,怒斥投降派。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指穆彰阿)不可任,林(指林则徐)不可弃也!”的遗嘱,自缢于圆明园。
进大门,院正中塑有 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神态逼真,形象伟岸;塑像身后,立有数通有关王鼎的碑记;中厅侧室,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了王鼎的一生业绩;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及道光帝为王鼎七十大寿书写的寿匾“靖共笃 ”等。另外,在展室还展有王鼎手笔及林则徐来蒲城期间的许多珍贵墨宝,如“味兰书屋”、“慈惠徽音”、“槐荫山房” 等。
王鼎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纪念和缅怀。
桥 陵
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约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桥山),素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誉,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 716年),是唐朝第四代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李旦是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后的第四个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生父,先后于公元684—690、710—712年两次在位。在位期间,虽无大的建树,但他聪睿、明智、恭让,在宫门喋血的残酷斗争中,他接受了先辈们的沉痛教训, “宽厚恭谨,安恬好让”“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三让天下,使李唐政权保持一致,给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在地面绕山势筑城。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 2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平面为一规矩刀把形,面积 852.7万多平方米。城四面个设四门:南朱雀门(位于坡头乡安王村);北玄武门,位于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北;东青龙门,位于今三合乡赵家山村西;西白虎门,位于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北。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四隅各有角阙。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固。陵主唐睿宗李旦,卒于开元四年(716年),六月,冬十月葬于桥陵,封内 20平方公里。地面原有献殿、阙楼及陵署、下宫等建筑物。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房屋已荡然无存,但尚留有高大的土阙及陵墙等遗迹。朱雀门内献殿遗址正北,立有 “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尤其是地面现存的的巨大石刻群,可以窥知桥陵原貌之雄伟。
桥陵石刻与乾陵石刻大同小异,但形体更为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朱雀门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虽经千年风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有的精品,早为中外专家所赞赏。1982年8月,国家文物局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桥陵于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部门曾进行过几次全面勘察。1988年2月,国务院公布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 陵
李宪位于蒲城县城西北6公里的三合乡三合村东,系让皇帝李宪的陵寝,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被发掘的一座,部分内容属首次发现,是“号墓为陵” 制度的标本,只陵中之陵,极具旅游吸引力和观赏价值。
让皇帝李宪,唐睿宗李旦的长子,肃明刘后所生。文明元年(公元 684年)立为皇孙,睿宗降为皇嗣后,武则天册封他为皇孙,中宗即位改封为蔡王,李宪“固辞不敢当”。景云年间(公元710年),睿宗将其复立为皇太子,李宪辞曰:“储副天下公器,时平则先嫡,国难则先功,重社稷也”。并涕泣以死固让。遂立平韦后之乱有功的楚王李隆基为皇太子。李宪“一生谨畏,未尝干政”,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被封为宁王,天下“皆以天子友悌之祥”。开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病势,终年六十三岁,玄宗闻讯“失声号恸,左右皆涕下”。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让皇帝”,号其墓为“惠陵”。
因李宪是以帝王规格下葬的,其陵寝范围很大,“陵在封阳乡,封内十里”陵前置有华表1对,天马1对,石狮4对,石马5对,翁仲10对,且均为唐代石刻艺术品。解放后,尚存石狮、石马1对,文化大革命后,仅存西侧石马残身(已埋入地下),东侧地下有折为三截的华表。另外朱雀门、玄武门外各有土阙遗址,高约7米,东西并列,并存有明显的陵园建筑及陵墙遗址。
惠陵周围曾广植翠柏,俗称“柏城”,民国初年尚存百余株,合围者居多,群众称为“云柏”,后陆续被砍伐。
2000年3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 860余件组,包括陶器、玉质哀册、银饰、琉璃串珠等以及大面积唐代壁画。 2003年末,对墓道进行了加固维修,恢复了壁画,安装了照明设施。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