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隆冬至。长夜如歌,思绪万千。我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这两只鲜红的木凳,不允许有些许的尘埃沾染它。3年来,每逢重大节日,或是遇到难题之时,我都习惯如此。红凳锃亮,我心豁然。岁月蹉跎,情怀弥珍。
18年前,我到潼关做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到任的第三天,翻阅县志时,发现了关于山秀珍老人的记述,没想到此县竟有如此响当当的人物,当即决定去拜望她。那时老人79岁,面色红润,身板刚强,思维活跃,谈锋甚健,全然不像耄耋之人。她给我谈她讨饭、谈入党、谈组织合作社、谈种棉花,参加识字扫盲班,谈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那时我34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但是经过和老人的一番长谈,我不禁暗笑起自己的浅薄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谈学习张秋香,结合潼关实际摸索出在潼关种棉花的诀窍:深耕地、早施肥、施种肥、刨培土以及育苗移种、双苗带土栽培等一系列技术。临别时,她对我说了足以影响我后半生的一句话:只要肯学,吃点苦多琢磨,就没有干不好的事!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旧社会逃荒要饭的童养媳到新政权下能识字读报,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创出辉煌业绩的新女性口中说出这样的哲人的话,我可能终生只能遇此一人!在此后的工作中,我一直以老人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多到实际中掌握一手情况,多向群众学习,统筹兼顾,找准突破点,抓住主要矛盾,一干到底。
“公道勤快,才是真共产党”!这是老人常常念叨给我的一句话。1996年春节前夕,我去看望她,顺便告诉她,为了照顾她家,县上可以免试招收她的孙子当工人,她没有同意,又给我重复了这句话。后来,听她所在村的支书给我讲起了这样一件往事:当年,她坚决不让自己的子侄当工人,唯独推荐孤儿傅建民到地质队工作,家里人想不通,她说:党员有了权,就安排自己的亲属,大伙能服气吗?
老人终生勤恳,无论是战争年代做军鞋,六十年代种棉花,她都是带头干在前面,就在去世的前两年,她还坚持到地里看庄稼。老人曾对我说:干部多走一步路,百姓就能少跑一百步,干部勤快了,百姓就松快,我始终牢记老人的话,在工作中,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说几句话能解决问题,绝不让群众多跑几趟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人弥留之际,让人专门写了这首诗,贴在她卧室的墙上,勉励她的重孙们好好学习,报效国家。老人走得很清醒,很满足,也很达观。她对家人说:“我虽然年轻时受了很多苦,但自从跟了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重孙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很知足了。”
老人病重期间,特意吩咐他的孙子:“我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们,就做一些红木凳,以后你们用着,就算是个纪念吧,王部长是个好官,送给他两个,让他坐得稳稳实实,好给咱老百姓多干些实事。”
斯人已去,高风永存。每每擦拭这鲜红的木凳的时候,老人那慈祥、睿智、期许的面容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使我不敢也不能忘记老人的嘱托,不能也不敢有哪怕是丝毫的懈怠。(作者:王春阳)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