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葆华
我与王安宁先生并不认识,也未曾谋过面。可不久前,他却托人给我送来一本名为《蝉儿声声》的新书。后又捎来一封信,说自己爱好写作,但身居乡野,一直无法融入渭南的文化圈子,因此常苦于无人交流,他诚恳地希望我能为他的书写点东西。《诗》云:“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我很能理解他内心的寂寞与愿望。虽说自己平日里也写一点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但我深恐把握不好,有负他的期望,故一拖再拖。
安宁是老三届,初中毕业后即丧失了求学机会。他曾在部队服役,业余学习写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年近不惑的他在职读了两年北京经济函授大学。他的毕业论文后在一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这让他欣喜不已,从此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写作这条艰辛之途。
如今,收在《蝉儿声声》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是他多年辛勤劳作的一个汇总。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杂感、散文随笔、新闻通讯和经济论文等四类。其杂感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充满了正气,而且多由历史人物或社会现象引发,然后联系现实人生,论述入情入理,读来振聋发聩,启人智慧,如《假如没有长孙皇后》、《闲话寇准拒溜须》、《模糊“官念”》、《净化身边》等篇什;其散文随笔多写亲历事或身边事,文笔朴实自然,情真意切,非常耐读,如《水中蚂蚁》、《歌缘》、《小妹南下去打工》、《都市买酒人》等,其中《水中蚂蚁》一篇可称得上是散文中的精品;而其新闻通讯多为农村的新人新事鼓与呼,树立新风,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称道的是,他还写了十余篇有关农村经济的小论文,为农村经济发展把脉、出谋划策,如《调节信贷杠杆,促进平等竞争》《关于粮价和粮食生产的理性思考》等。这些文章源自他对农村经济现状的思考,所提问题或建议也多具针对性和可行性,对于解决现实中的“三农”问题极具参考价值。
读安宁的文章,我有一种非常贴心的感觉,觉得它们简直就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充满了乡间生活的气息。它不时会激活我心中沉潜多年的故土记忆和儿时生活,唤起昔日许多苦涩而温馨的东西。近年来,我看到过太多太多灵魂挂空、无病呻吟的作品,也见多了远离大地、凌空蹈虚的文章,而像王安宁这样始终紧贴大地,关心时代、普通民众和世俗人生的作者实在太少了。他栖身于乡镇政府,所从事的工作属于边缘中的边缘,寂寞中的寂寞!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仍不言放弃、艰苦跋涉、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在令人钦佩。然而在文学圈内,他并不为人注目,在某些人看来,他甚至显得有点土气,难以入流。可依我看,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他就像乡间的一只蝉,整日不知疲倦地鸣叫,并非是要引起众人的注意,而是源自其生命的内在需要,其中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乐。
安宁或许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文思亦不如万斛泉源,字句亦不如行云流水,但他很真诚,本质本色,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我想,如果他的视野能够更开阔一些,思想能够再深邃一些,路子也能更广阔一点,相信他应该,而且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的。我期待着!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