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眼井,相传是远古时代的伯益发明的。伯益曾在舜帝手下总管过草木鸟兽(相当于今天的资源部部长吧),后又协助禹治理水患。当时人们主要靠农耕狩猎为生,伯益遂发明了捕兽的陷阱。在掘陷阱时无意间发现陷阱里冒出水来,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打水井的方法。这两项发明,尤其是打井技术,对解放当时生产力和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十余年前,我们一帮知青来到渭北插队,看到的却是当地人民另一伟大发明:窖井。
不像秦岭那样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且在水的滋润下,漫山盈谷一片郁郁葱葱,氤氲着灵秀之气;渭北群山素以干旱出名。由于缺水,甚至连山也长不太高,缺乏秦岭雄山峻岭的咄咄气势,呈现人们眼前的,多是灰头灰脑岩石裸露的低山矮岭。不过,从渭北群山的岩石构成主要是沉积岩(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等)来看,这里曾是苍茫大海或湖泊密布之地,自是不缺水的。后来由于地壳深处巨大板块的移动、挤压,沧海变成了山峰和台塬,加上大自然的“偏心”,仅一道渭水相隔,渭北虽有“黑腰带”(煤资源丰富)之美称,却也为缺水干旱大伤脑筋。惟其如此吧,窖井也就应运而生了。
之所以称为窖井,大约一是此井非彼井,井中之水,不是来自地下水,而是来自天上的雨水;二是窖含有收藏之意。那么,用于蓄集收藏雨水的井,自然便叫作窖井了。从外表看,窖井和水井并无差别,一样的井台,一样的辘轳,讲究点的,井台四周还砌以青石板。不过,窖井一般修在村里地势较凹处,以方便四周雨水汇流于斯。至于窖井的建造,关键在于做好防渗漏工作,其两三丈见方的容水仓,周围井壁和井底,须用当地红土或粘土一层层夯实,其坚实程度,真的达到锥插不进才行。后来混凝土普及,这种传统工艺遂被混凝土筑浇取代了。渭北地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偏低,一些地方蒸发量往往大于降雨量。如是,窖井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饮水,遇上久旱无雨,则更是当地群众的救命水了。正因为水如此宝贵,当地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往往淘菜洗锅用过的水,澄清后,还要拿去喂猪饮羊。起初,我们这帮知青还是城里做派,洗件衣服,也是成桶成桶地用水,甚至嫌脏,把飘着一层羊粪或黑乎乎树叶的半桶水干脆倒掉,看的老乡直呲牙咧嘴,说这些城里娃真是造孽哩!当然,后来我们就不敢这么大手大脚了。
通常下雨时,人们都是往家里跑;但当年插队遇到天下雨时,包括我们在内的村民却往家外跑。不用生产队长指派,也看不见平时在队里混工分那种懒散样子,男人们戴着草帽或披着塑料布甚至精着脑袋,各自提着铁锨奔出家门,蔬通排水沟,把家家户户沟沟坡坡场里院里的雨水,引入窖井。妇女在家也没闲着,用桶或盆忙着接房檐水。隔着矮矮院墙,李家嫂张家妈的相互调笑声,直飞进一团团压山雨云,又化作欢快的雨珠,在屋顶如花迸溅,汇成小溪顺着瓦沟从屋檐泻下……一旦窖井蓄足了水,就像家里存下了足够的粮食,村民们生活底气也就显得更足了。对啦,窖水虽比不上天然井水那样甘洌甜润,但由于经过地下发酵,味道还是很醇厚爽口的。尽管有时一桶水绞上来,上面浮着一层羊粪蛋蛋或其他杂物,撩去这些东西后,水却是清亮清亮的,生喝也没事的。记得有时去外村,路上渴了,便向村里正在绞水的村民讨口水喝。待一桶水淋淋漓漓绞上来,即俯身一通牛饮。那份豪气,那种痛快,那个难忘的岁月,至今想来,却已恍若隔世了。
哦,窖水!
附记:据相关资料讲,为了解决西部农村饮水问题,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搞的“母亲水窖”慈善项目,自2001年实施十年来,包括渭北在内,已逾160万人受益。由此看来,窖井依然在呵护着今天民生,只是在许多地方,窖水现在是通过自来水管道流进家家户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