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现在很少有人使用“支差”这个词汇,很多人不知道“支差”的词义。查字典,“支差”:旧指支应差役,就是当权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动。旧社会我的父亲支过差,无偿也就罢了,还要支差者自带干粮和牲口的草料。支差者一去就是半个月一个月的,根本没个准信儿。在外支差者,苦不堪言,在家里的人不通消息,人心慌慌,魂不守舍。父亲那次支差是几十年前旧社会的事了,现代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个滋味的。
那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父亲被拉了伕。父亲喂养着一头毛驴,人和牲口一起被征调走了。他们从铁镰山上出发,走了六、七十里路才到了朝邑县城集合。第二天大家渡过渭河,到了华阴县城,只见还有更多的支差者在 这里等候着。这时大家才知道此行的任务,是给河南前线的抗日将士运送弹药。为了抗日,顺乎民心,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
支差的全是农民,大家都十分爱护自己的牲口。在等待装货的间隙,父亲听说此去走的是山路,他经常上黄龙山,深知山路的厉害,就给毛驴钉了铁掌。后来父亲说,多亏钉掌,不然把毛驴就撂到外面了。
果然,牲口装上弹药箱子,由国民党士兵押着就上了山路。好几个县的支前队伍走在一条山道上,前后逶迤好几里路,人们艰难的在商洛山区蠕动着。不几天,很多没钉掌的牲口蹄子被山石掰得成了一根光棍儿,血淋淋的陆续倒下了。无偿支差,自己受苦不说,还要搭上牲口,主人心疼啊!人们千方百计找东西包扎牲口蹄子,但是全不管用。押解的兵士不管这些,上来就用枪托杵,支差者苦不堪言。吃的是自带干粮,喝口水也不容易,大家一见河溪,人畜争水喝,根本谈不上卫生。一路减员,支前的物资扔得到处都是,但是无人逃亡,乡党们互相照应着向前进。
记不清走了几天,目的地倒底在何方?人人茫然。问当兵的,他们也不清楚,说是军事秘密,不能随便问。就这样这支支前队伍的情绪越来越低了,人困马乏,一路上鸦雀无声,只有押解的士兵凶狠的呵斥声不绝于耳。
进入河南地界的山区已经几天了,这时天也黑下来,有一条河水挡住了去路。上边传下话来,说已经到了抗日战场,河对岸就有日本鬼子,不准出声,大家要小心点。人们默默地行进着,忽听几声枪响,支差者还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押解的国民党士兵却乱了阵脚,屁滚尿流的纷纷逃之夭夭。支差的人一见兵士跑光了,也乱成了一锅粥,大家把牲口驮子上的物资翻下来,四散奔逃。父亲迷了方向,在山上转了几天,饥寒交迫,找不到出山的路径,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正在为难,见一老者白髯飘飘,健步走来。父亲向老者问路,老者一听口音,非常高兴,说你是铁镰山人吧?父亲说,是。老者问,哪个村子?父亲说,高石。老者立即抓住父亲的胳膊摇晃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原来此翁正是光绪初年铁镰山上大饥馑时,逃难进了南山的老一代高石村子民。他乡遇见故乡人,老翁把思念故乡的心情全部倾泻在父亲身上,把父亲请到他家,像亲人般的招待。老人问长问短,问几十年来村子的变化,问他的亲属和儿时的伙伴生活状况,竟有说不完的话。第二天父亲要走,老人坚决不肯,又说了一天的话。第三天,老人恋恋不舍的送父亲出山,毛驴身上驮着老人赠送的山货特产,他们边走边说话,直送到出山口,老人又叮嘱了一番,洒泪而别。
父亲说,他回到家,一家人都高兴,只有奶奶看见他,禁不住竟软瘫的坐在地上失声哭泣起来。
父亲一生数次历险,他不肯把故事讲给我们听。但是,他年岁大了以后,和他的同龄人喝茶谈天时却是另一番景象。我是给老人们递烟倒水的间隙,才有幸知道父亲的这些经历。看着老人们乐融融的安度晚年,听着他们心酸的过去,我不禁也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支差”的词义,而受过千般苦楚的老人们,如今晚年安享太平盛世,新旧社会真的是两重天啊!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