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0万年前“大荔人”遗址、岱祠岑楼、丰图义仓、八鱼石墓群、魏长城遗址、“沙苑文化”遗址等,多处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大荔的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游牧文化、三河文化,共同汇聚成独具情调的秦东黄河文化层。
黄河文化正是在大荔这块广袤的热土上海纳百川、全容兼蓄中不断枝繁叶茂,全面彰显“三河、生态、人文、历史、的主基调。一座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黄河文化集成的文化、商贸和服务业呼之欲出,承载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同州(今大荔)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再依托明正德十四年闻名于世的韩邦靖所著《朝邑县志》,作为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朝坂英华---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正是浓编五百年的文明精华,再现五百年前的文化辉煌,她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都是大荔文化的见证。她提供的每一条信息,展现的每一个文化符号,讲述的每一个历史故事都记载着大荔一路走来的铿锵。缘于此,《朝坂英华---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无疑是浩瀚渊深的黄河文化的凝结,是大荔三千年文明的见证,是先贤史志的辉映,是劳动者的血汗结晶,是舞动大荔的鸿篇。
《朝坂英华---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给力文化,激活历史。历史是战略研究的可靠资料,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历史的集体记忆,就很难有现实的广泛认同。编纂者认识到这一点,给力文化于韩邦靖的《朝邑县志》,不仅是对她的学术含量进行考量,而且是要让她活起来,从研读中找到我们思考。筹划和决策的有益滋养,让深藏于典籍的历史经验、教训、规律和精神鲜活起来,走入今天的现实生活,为大荔的经济腾飞、和谐社会提速,发挥好“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
《朝坂英华---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辗转妥帖,锦上添花。不足六千字的一部志书严谨求实,全面准确,不失一部名志、佳志,足见纂者文才涣然。清大学士纪晓岚所纂《四库全书》称《朝邑县志》:“总不过六七千言,用纸十六七番;志乘之简,无有过于此者”。不可否认,由于“尚简”,难免出现脱漏、损缺,编纂者精心筛选志中的人文典故、乡土风物,不越限、不拔高、拿捏得当,碾展妥帖,从中整理出服务当代和现代的精华,担当起史志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使她发挥出资政存史育人作用,为大荔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决策 ,提供更多、更好的历史信息,成为大荔经济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画卷中锦上添花的浓墨重彩一笔。
《朝坂英华---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史料翔实,相得益彰。有人说历史是一团泥巴,你想怎么揉搓就怎么揉搓,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我以为这是对历史的大不敬,是对历史的亵渎!这部书的编纂者,心怀敬畏,忐忑而行,匠心筛选,博引旁证,以求史料翔实可靠,并把这部书作为一个平台展示大荔的实力、活力和魅力,让珍贵的历史沉默死寂变得阳刚昭然,变得青春靓丽。尽管两部著作不可同言而喻,读者若把它们放在同一架心灵天平上,那坦诚的指针会不偏不倚。再要相互借读,就更凸显出这部著作和《朝邑县志》的默契合拍,使“简”者变“精”,使“精”者成“华”。
《朝坂英华--- 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文白对照,方便阅读。面对苦涩难读的古文,相对而言,懂得的人不多,研究的人也少,要传仰历史,首先这就是一个“坎”。你想到的,我们做到了——我们请学者专家勘校、标点、断句、注释翻译,使奢侈高贵的古文平民化、清淡化,融入寻常百姓的眼目。用现实对照历史,让高不可攀的志书成为老百姓认识的历史,读懂历史,传仰历史的“简易手册”,达到改用,通古今之变的“直通车”,进而跨越这个“坎”,进入自由王国鉴往知来,让百年的智慧与光芒在今天绽放。
《朝坂英华---明·韩邦靖〈朝邑县志〉今读》紧扣当代,反哺大荔。我的阅读感悟是:大荔能有这么一大批热爱大荔、关注大荔的人,并通过多彩的运作方式演示大荔的昨天,描绘大荔的今天,构勤大荔的明天实在是难能可贵!作为大荔人,我们一直为这种精神所感染。要传承这种民族记忆,要延续这种文化血脉,依托于厚重的黄土,我辈须更加努力地工作,反哺大荔的父老乡亲。坦诚地说,这部书把握住了当代社会的脉搏,摸准了当代社会的心跳,是一部耐得读,耐得寻味的好书。好在她是历史与现实的拓展延读,好在她是将历史与现实的水乳交融,好在她是文化基因、政治基因、社会基因、心理基因、民族基因的深深熔铸;好在她是思考、求索、展示社会发展走向坚实而厚重的脚印。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业强县的步子越迈越大,设施农业、文化旅游业、畜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无疑这都显现着历史橼笔的镌刻,无疑这都是在寻找堰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链条运动的结果。这才展开了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的大荔奋发未来腾飞的翅膀和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气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