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到底流淌了多少年?这个问题现在要考究起来,恐怕还需要一些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然而,不管它流淌了多少年,我们已知道,在很早很早以前,当洛河流淌过大荔这片土地时,曾有一些“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那时的洛河,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深的切槽。
大荔历史悠久,不但“史”久,“人”更久。为什么说“人”?因为1978年大荔段家乡解放村的洛河岸边发现了早期智人“大荔人”的头骨化石,并且“大荔人”还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因发现了“大荔人”头骨化石,大荔的历史被追溯了至少15万年。另外,从化石还可以看出,从“大荔人”开始,人已经有“智慧”了,可谓是“智人”的老祖宗。
“大荔人”于1978年在大荔县解放村甜水沟洛河第三级阶地下部的沙砾层中发现,是一个男性青年较完好的头骨。“大荔人”头顶低矮,眉嵴粗壮,骨壁颇厚,这些与北京人接近。但其顶骨相对较大,枕骨隆凸下移,顶枕部较高,吻部不很突出,脑量稍大(1120毫升),脑膜中动脉分枝的印痕较丰富。这些特点,又说明“大荔人”比“北京人”进步了,所以历史课本上又称“北京人”是“北京猿人”,而“大荔人”则是“早期智人”。
时隔二十年,“大荔人”遗址处还有没有其他新的发现?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拿出几块骨骼化石,并告诉我们这是新近发现的兽骨化石,目前还没确定究竟是什么动物,拟定为猛犸象化石。
进一步了解后得知,在8月28日上午,段家乡北湾村村民姚智在村边河道里捉螃蟹时,发现距离地面五米左右的地方露出一块奇特的石头,样子很像动物骨骼,而且放在手里也不沉。段家乡自从1978年发现“大荔人”头骨化石后,在此范围内还先后出现了很多石器和动物化石,姚智立即意识到这可能也是某种动物的化石,所以就赶紧给文物部门报告,并组织村民将现场保护起来。
接到报告后,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开采挖掘。他们初步研究认为,这些可能是猛犸象下颌齿化石,从石化程度分析,距今约10万年。当时的场景,估计是猛犸象死在洛河边上,然后被冲刷散架,掩埋在河沙中。猛犸象是寒带象,其特征是体表披毛,耐寒冷。魏叔刚说,由于猛犸象牙齿珐琅质(釉面)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或其他动物损坏,容易成为化石。
近年来,在“大荔人”出土地点还发现了很多打制的小型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目前已发现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还不足以反映大荔人的主要文化性质。动物化石主要有古菱齿象、犀、马、肿骨鹿、斑鹿、野猪、野牛、河狸、鸵鸟和两种鱼,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肿骨鹿,它是北京猿人洞中的代表性动物之一。这表明大荔人的时代与北京猿人接近。古菱齿象和马牙齿的形态表明其时代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距今100至1万年)之间。植物孢子花粉发现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本植物。树木以松柏为主,还有云杉。没有发现阔叶树种。综合动植物化石判断,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的,可能有些干燥。
有人开玩笑说,当年洛河切槽没有这么深,那时候的人类逐水而居,就生活在现在的土崖上,而今随着洛河切槽加深,这些人类活动的“痕迹”便高高在上了。今后,也许每过一场大暴雨,就会有先民留下的东西“面世”。这里真是个宝地啊!
我们一行来到解放村天水沟。走访中发现,这里大部分村民都有相当高的文物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化石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沿着洛河继续往下走,可谓九曲回肠。出了党川(又叫挡石村),洛河才跳出峡谷,“腰身”一下子阔气起来。继续扭曲前行不远,有个村子叫船舍。这里曾经是个码头,而如今的村西边,有双车道的洛河大桥,直通西边的蒲城县。在桥边,我碰见了在水利行业工作了40多年的“临时工”石前发老人,他正要下地干活去。他说:“洛河是大荔县的摇篮。在我的记忆中,1966年洛河涨水最大。那次涨水,淹没了大半个船舍村。村里的电线杆子在水里只冒出个小头。随后,村子就迁往高处。1994年9月1日,陕北大暴雨,洛河又发大水,水位几乎漫过了现在的桥面。现在的洛河河堤,是1975年开始修的,后来又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总的来看,洛河的水量越来越小,比如今年,洛河就断流了近50天。”
“从长远来看,治理洛河,一是要‘放淤’,二是要‘排碱’。放淤是在水量大的时候,把洛河的泥沙引向泄洪区,拉深河槽,不让它形成悬河。排碱是在水量小的时候,把田地里的水归集,排入洛河,可以有效减少耕地碱化。这两项都牵扯一个工程:在河堤上修建涵闸。”石前发说出了他几十年的经验和想法,“这样一来,可以很方便地调整大堤内外水量。现在看来虽然投资较大,但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这是一个方向,可以造福后世。”
洛河到底流淌了多少年?这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再过两千多年,还会有像记者一样的人来探究今人或是前人在历史上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到那时,已经作古的我们,也应算是得偿所愿了吧?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