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荔县城,东行15公里,便到了黄河西岸的老崖——朝坂塬上。塬头上有一去黄河滩的大坡,坡头东南方向,行约百米是朝邑镇的南寨子,这里有一座城郭,城门洞上书“以资捍卫”四个大字。穿洞门而入,又有一座砖蹲石窝的城堡,这就是在全国众多的遗存下来的古粮仓中,唯一尚在使用的粮仓——丰图义仓。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导修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竣工。竣工后,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从此驰名全国。
丰图义仓坐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宽133米,南北长83米,实占面积11039平方米。砖砌周垣,上砌女儿墙,敌楼,甚是威武雄壮。南垣外洞开二门,各东仓门、西仓门。两个仓门之间的墙壁上有浮雕式的砖作仿木结构的歇山屋顶装饰,正中高嵌朝邑县令题写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字的两侧饰有砖雕花瓶,下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云纹图案相配。垣内周列仓58洞,每廒净长9.81—12.63米,宽3.72—4.20米,高2.41—2.85米,体积193.5—253.8立方米。外环筑廊房,以避风雨,立明柱108根。院内中轴线上,坐南向北的建一小院。小院内列东西厦房三间,上首是一座三间大厅,大厅东西两侧又各附耳房小三间,是仓吏办公的地方。小院东边硬山三架梁三间,西边硬山三架梁是五间,是仓吏居住的地方。
丰图义仓内院落宽敞,便于缴粮车马通行。西仓院的西南角有一侧门,门内有台阶直通仓顶。仓顶砖铺,外高内低,四方筑水道12个,水流通畅,直排檐下,仓廒上周围砖砌女墙卫护。北仓顶正中有朱文公祠一座,两厢镶嵌慈禧太后为阎文公祠(阎敬铭)写的“龙”、“虎”二字。仓外又筑外城,城墙高7.7米,宽2米左右,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可谓城中有城,巍峨雄壮,固若金汤。
丰图义仓为阎敬铭倡导修建。他字丹初,号约庵,朝邑县赵渡镇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7年),卒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享年75岁。清道光乙巳年(公元1845年)中进士。历仕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湖北按察使、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誉有“救时宰相”之称。殒后赠太子少保,谥“文公”,后人尊称“阎文介公”。
阎敬铭直谏清勤,善理财政,是晚清著名的理财专家。清咸丰初年任湖北粮台总办时,删减浮费,核定员额,一年可为朝廷节省库银十万多两。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山西、直隶、山东、陕西发生特大旱灾,先后持续四年之久。关中同州朝邑一带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村中十室九空,特别是沙苑地区,更是路断人绝。阎敬铭在京知道后,急上奏慈禧太后,让自己回陕详查。他回到朝邑,看到的是残垣断壁,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的有,人食人的有,人人忧心如焚。他一方面快马流星速报朝廷拨款调粮救济,一方面同地方官员,乡绅筹粮搭粥棚,放舍饭赈济灾民。他觉得这只能救得了“急”,解决不了长远的防旱备荒。反复思考,终于理出一个头绪——修仓储粮,逢灾救民。随之他同乡绅交换意见,取得共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主意已定,他约地方官绅四处考察选址,最后选定朝邑县城西南寨子的高坡上。这里地势高峻,地表平坦,南眺华山,东望中条山,通风向阳,即是黄河再涨,淹了朝邑县城,水也漫不上来。且处全县中心,各村镇缴运粮食也极为方便。于是,他匆匆回京,详写奏章,力谏朝廷批准。奏章中他写道:“逐年积钱,逐处修廒。贱谷之年买以储之,以十二年之力为之,期予有备无患也……修仓款项,必令交代清楚。有不清者,即禀官查之。”不久,朝廷准奏,令陕西官员抓紧组织施工。此时,有人提议,借此机会把粮仓同朝邑县城连接起来。阎敬铭致函陕西中丞鹿传霖、王立斋等人,他在信中写道:“仓窑工程,无不拜诸兄实心实力,精勤备至。接连县城,工浩费巨,诚如表示,诸不易为。先就南寨修墉,就地为垛可乎!”否定了这个“工浩费巨”连接朝邑县城的建议。
丰图义仓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动工到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竣工。建60面窑洞,每洞可储粮两千石(约合75000公斤)。边建窑,边收粮,边晾晒,边储备。工程后期,关中又遭大旱,此时多数窑洞已储备满粮食。朝邑县令开仓赈灾,丰图义仓终于派上了大用场。阎敬铭去世后,为纪念他的功业。人们在丰图义仓的西侧修筑了阎公祠,慈禧亲书“龙”、“虎”二字,以示褒奖。
话又回到建仓当初。阎敬铭考选仓址后,修什么样的粮仓又摆在了面前。那时,大灾刚过,百姓元气尚未恢复,朝廷拨款有限,按砖木石结构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于是,他想到粮仓选址在朝坂塬上,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土,用黄土烧制砖瓦筑窑,省工省时省料。雍正时,有人就在相距仓址不远的地方开设窑场院,烧砖制瓦,到了光绪年间已成气候。阎敬铭考察后,决定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箍窑建仓。人们把烧窑的这两个地方叫东窑头和西窑头。日月蹉跎,先民觉得“窑”字有些不雅,遂借“西望瑶池,东来紫气”的吉祥寓意,将“东窑头”、“西窑头”更名为“东瑶紫头”、“西瑶紫头”,一直沿用今天。
阎敬铭建仓为什么不修大房而箍窑洞,窃以为除了上边所说的省工省时省料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窑洞冬暖夏凉,恒温恒湿,有利粮食储存,且封密严,便民防鼠防腐。用今天的话讲,窑仓使用的建筑材料无论是烧制的砖瓦,还是它的粘含剂,都是环保、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黄土,窑仓超前实现了零消耗、零排放、零支出。符合现代生活要求,更为环保和低碳。进仓门后,窑体向南,体现了南为尊,阳为上的《易经》吉封相。
粮仓命名丰图义仓,义仓,是地方公共储粮备荒的粮仓。隋代以后各地为防灾荒多修粮仓,《隋书·长孙平传》记述道:“开皇三年瀓拜度之尚书……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也作‘义廪’。”唐柳宗元《柳先生集·贞府》记道“乡为义廪,敛发谨殇。岁厅大侵,人以有年”。义涵有乐善好施、情义、恩义的意思,若再与“仓”配搭,修饰限制“仓”,就显得此“仓”不同于彼“仓”。
丰,《周易》卦名,卦象是离下震上。离为火,震为雷,意为雷响震于长空而电火紧随。《周易·丰·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破解为《彖传》说,丰的意义是巨大。丰的繁体字 “丰”汉许慎《说文解字》注为“豆之丰满者也”。引申为丰收,富饶茂盛、充实。
图,《诗经·小雅·常棣》有“是究是图。亶其然乎”!这句话是说,认真考虑仔细思量,这个道理不是很分明了。这里的“图”含有考虑,谋划的意思。那么说“图”在“丰图义仓”这一词内它就蕴涵了计议、谋划,有未雨绸缪的含义。再把“丰图”二字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在丰收,充实的年月里,要想到歉收和灾年,要提前做好防灾救灾抗灾的精神准备的完整理念,再配以“义仓”,不仅有了充分的精神准备,同时也有了丰厚的物质准备,何愁战胜不了天灾人祸!如此破解“丰图义仓”,无法考证与当时命名的差异,也无法考证先哲用“丰图义仓”的初衷,但从义仓的功能和它发挥的储粮以备灾荒的客观效应来解读,也许还是比较贴切一些。
196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丰图义仓”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至1977年大荔县文化和粮食部门投资5万余元将仓顶、仓楼进行了修葺,并将慈禧太后为阎文介公祠题写的“龙”、“虎”石刻二字移至丰图义仓朱文公祠两侧。近年来,又经修整,被市政府辟为沿黄旅游的一处景点,不时有游客光顾。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