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踱着轻轻的步子越来越近,对于农村人来说,每个年的味道似乎都比城里人来得更早一些。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围着火炉,盘算着今年该走多少家亲戚,买多少瓶酒,买多少副食,家里人谁都该添补新衣服。近日,记者回到故乡,亲身感受了农村那股浓浓的早来的年味儿。
故乡在偏远的一个乡镇,由于离县城较远,加之过去交通不便,所以每逢农历二、七集会的日子,镇里就显得异常繁荣。赶个集,村里人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到街上办很多需要办的事。把挖的蝎子、喂的鸡都提到会上卖了,然后再买回生活中的必需品。赶个集,很多人也能趁机见见好久好久没见的亲朋好友。请客吃饭的、说情送礼的、捎书带信的、给娃娃介绍对象的等等等等都聚集在那个小镇上。
年的临近,更让这个小镇变得热闹和红火。头一天,村里就有人打听着谁家的三轮车准备去赶集,几个人一块搭个车;谁家摩托车是一个人,顺便还能捎上谁家的媳妇。年龄大了的老人,嫌车太快,怕招了风,都结伴步行着越过那个小山沟。细心的人家,都会把第二天要买的东西记在一张烟盒纸上。也有人没啥大事,就是专门到会上找关系,让熟人到信用社换上几十块钱的新钱,留着过年给娃娃发压岁钱。
中午十一二点,是会上人最多的时候,从东到西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头。车挤车,人挤人,把整条街道围得水泄不通,想找个熟人,从东头走到西头,非得挤出一身热汗不可。
顺着街道两边,小商小贩随便支个摊子,将“商品”整齐地摆在人面前,拉破嗓门地喊叫着:“便宜了,先尝后买。”因为赶集的人多,卖面皮、凉粉、肉夹馍的生意也显得特别特别的好。还不到下午3点,一家油糕摊子就打了烊,女老板数着一天的收入,高兴地嘴都合不上。街道上唯一一家清真老孙水煎包,一遇过会,全家老老少少都上场,老孙说:“年年都是这样子,年前这几个会,生意好得很,真能把人忙死。”
忙活了一年,大人们就是再受罪,也不愿让家里的孩子受委屈。一到街道,两边挂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娃他妈就支走自家掌柜的,叮咛着让赶紧到街西头买些白菜和粉条,趁着村里谁家的三轮车还有空,下午就能捎带回去。娃儿们东挑西选,就是选不到一件中意的新衣服,气得老人们直骂娃的毛病多。
农村人,过年就靠称点猪肉,经济状况好的人家,早早就称个几十斤,年前就开始享用。日子过得紧巴的,一直等到价钱低了的时候,才从熟人跟前赊上七八斤,并一再保证,年后等玉米一粜马上就还上。老年人总怕商贩卖东西耍称,买上几斤糖都要在熟人超市里的电子镑上重称一次。
菜市上,从一早开始买菜的人就熙熙攘攘,老头老太太上会就是想买点便宜菜,来的虽然早,但一直在街上转悠着,等到下午才买些别人挑拣剩下的便宜菜。孝顺些的子女,总不忘给老人们买上两块钱的油糕,老人们乐滋滋地吃,一脸的满足。
腊月二十七,是年前最后一个集会,那天也是一年集会当中最热闹的一天。几乎家家都会备好年货,大包小包地带回去,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八,是很多年延续下来的穷人会,虽然这一天谁都不愿意再去集会上凑热闹,但赶集的人依然很多,浓浓的年味飘荡在整个小镇上……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