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的家乡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喝五豆(粥)即是其中之一。
家乡的风俗,非常重视农历的春节。每年一进入腊月,新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无论穷家富户,都张罗着准备迎新年。缝新衣、养肥猪、做豆腐、挂粉条、准备白面、刷新住宅,忙得不亦乐乎。腊月里,不断有些小节日,喝五豆、吃腊八、吃糖瓜、送灶君等民俗,似乎是迎新年的过度曲。小孩子们也对腊月似乎格外有兴趣,一群一伙,哼着“飘雪花,放寒假,学生娃娃都回家”的小曲,嬉戏在阳圪 的暖和处,跳图子、打扛、捉迷藏。逢上大雪,还可以冒着漫天飞雪比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然而,儿时的腊月,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喝五豆。
喝五豆是家乡进入腊月第一个有趣的古老风俗。即在腊月初五的早上,全村人,不分贫富都要喝五豆,小小的沟边村落,一夜炊烟缭绕,天不明便香飘满村。五豆制作很有讲究,时间在腊月初五,要用五种豆加上大红枣熬制。要用五更文火,熬得像蜂蜜一样,醇香扑鼻,馋得孩子们直流口水。我总觉得五豆和五行有点关联,不然何以有很多个“五”穿插在五豆风俗中。
我母亲是一位烹调高手,而熬五豆又是她老人家的拿手好戏。她熬五豆很讲究:先选五种色泽鲜亮,富于营养的豆类,再准备一些特别优质的大红枣,从初四晚起更熬起,直熬到初五的五更。火不能太弱,太弱了熬不烂,五豆熬不黏不香;火也不能过大,过大的火会烧焦。烧成一锅糊,自然谈不上香,也会失去原汁原味。
在我家,这个火候,只有我母亲能掌握。一入腊月,母亲就张罗熬五豆的事。她精心选料,淘洗干净,浸泡适时,从初四天黑就生火烧锅,下豆熬粥。然后,她亲自拉风箱,轻拉慢送,很有节奏。炉中的火光一闪一闪,照在母亲那慈祥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和喜悦。那时,母亲还年轻,很有精神,拉着风箱,哼着动人的小曲,有韵有味,十分好听。我常听着母亲的小曲,等着五豆的熬成,但听着听着便酣然入睡。往往在甜蜜的梦中被母亲唤醒。啊!已是五更天了。
熬了通宵的母亲,叫起一家人,她不顾彻夜之劳,督促大家洗嗽后,开始喝五豆的程序:献供。先给祖先烧香,然后献上五豆;再依次给灶神、财神、土地等神上香献五豆。献过之后,既是献神之物,就带有福气,就先让孩子们尝。其实孩子们早已被香喷喷的五豆想得直咽唾沫。可惜,这些供献的五豆喝完,就不让再喝,而是进行下一个程序:送五豆。
送五豆是全村一个民俗。各家都相互送,还讲究谁送的早,谁熬的好。于是,大一点的孩子,早早冒着严寒,冻着双手,一家一家送。接五豆碗的大人很高兴,望着进门的孩子不住夸奖,还常送给一把胡桃或一把大枣。没有孩子或孩子太小的人家,只好大人送。有的家老年人走不动,就让送上门的人顺便捎回一碗,也算是送了五豆。对那些没有女人的光棍,穷得熬不起五豆的人家及那些无儿无女者,自然不存在互送。于是好些人家,就不再给送。我母亲是一位心地慈善的人,她坚持年年为这些家送去,有时连碗都一起送人。
送五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是邻居互动,构建和谐的好风俗,邻居有一点过节,通过送五豆都会化解。小小的村落显示出祥和之气,融融之乐。同时送五豆也是各家生活质量的反映,更是主妇们手艺的展示。谁家用的原料好,谁家的熬得火候到位,谁家的味道甜,都成了邻居们晒日头时的话题。
送完五豆,便进行下一个程序:喝五豆。这是正式喝五豆的时候,一家人围着炕桌,一碟腌菜,一碟豆腐干,一碟油辣子,一盘热腾腾的馒头,热热火火,围上一家人喝着五豆,就着菜,谈着家常,好不快乐。母亲还一再提醒大家,五豆、五豆,每人喝五碗才会得福。我理解母亲的心情,是鼓励大家多喝一点,这对于终年难得一饱的农家,实在是一次美味家宴。
一家喝着五豆,母亲还按传统,要给家里的牲口,猪、羊、鸡都喂些五豆,让这些家畜家禽与人共同享受,更有趣的是,还在一个旧盆中倒些五豆,放在柿子树上,为的是让空中的鸟儿也能尝到五豆的美味。这种天人同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为我儿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养成了我对这些与人为伴的家畜、家禽和飞鸟的感情。
传统五豆的风俗,从人民公社的大灶开始,就被取消了,那时一家一户做饭的历史终结了一段,再也无法享受那喝五豆送五豆,敬祖先和人与自然同乐的气氛。自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人们渐渐恢复了喝五豆的习惯,但程序简单的多了,再也没有那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后来我住进了县城的筒子楼,邻居们很少相往来。五豆的香味如故,而五豆的情趣索然,每当这个时候,我便又回忆起少儿时家乡喝五豆的风俗。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