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此日惊蛰,阳光灿烂,关中道上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农业生产进入了大忙期。在这样的日子谈论农业的现代化当然是最好的话题了。
大荔县农业局局长张仲平坐在整洁的办公室,兴奋地说:“去年4月,时任省农业厅厅长王宏参观了大荔县丰沛肉鸭、尊天有机农业公司、鑫坤农业基地等现代农业企业以后,称赞道,陕西农业在渭南,现代农业看大荔。过去我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看来,只要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极而言之--现代农业一夜之间也可以实现。”
难怪王宏厅长有感而发,在大荔县1斤梨枣最高卖到20元;1斤冬枣最高卖到60到70元,一颗20克以上冬枣卖到了5元,一箱冬枣30颗,运到泰国能卖到170多元;脱水干枣每盒8两卖价69元;高明镇高城村的高石脆瓜1个2斤多重卖价100多元。正是这些特色产品,使农民富了。种植这些产品的农民又自发地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社,联合种植、统一销售,把特色产品组合成了特色产业,有了品牌效应。现在这些产品中,有一部分已走向全国,跨出了国门。
前多年,大荔县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种植就已经在西北地区拔着头筹,震响全国,最多时全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25.6万亩。每年县上都要举行“瓜菜节”,县委书记帮农民在西安卖油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大荔县在2011年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从瓜果、蔬菜、设施农业抓起,不单有数量还有质量。全县现有各类示范园区38个,省级园区1个,市级示范园区12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00多个,省级百强示范社8个,农业部百强示范社1个。真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着这些,张仲平时而搬着指头,时而轻点写字台,沉浸在兴奋之中。
张仲平是健谈的,论发展胸有成竹,谈情况了如指掌。听他一路娓娓道来,我更惊讶于他的“胸有成府”--见解新颖、看问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综合概括能力。能把细致的考察、解剖成果上升到理论上认识,条分缕析,令人听来耳目一新,深为叹服。
谈到如何让农民增收,张仲平屈指讲道:以大荔县为例,在我看来有四种增收途径,第一种,转型增收。农民不种地了,进城从事“第三产业”。农村土地则向专业户集中,规模化经营,大家都可致富。城市化程度高了,城乡差距就可以很快缩小。所以,我支持农民进城,支持城镇化政策。没有农民的富强就没有国家的富强。
第二种,特色增收。何为特色?张仲平解释说,物以稀为贵,凡是稀缺的就是特色的。一些是具有区域特点的传统特色产品,一些是反季节的,还有就是新出现的产品,也有包含文化内涵的产品。关中道位于陕西中部,南有秦岭山脉,北有黄土高原,气候适宜发展农业。而大荔县独特的地质条件又最适宜发展瓜果、蔬菜。因为春季升温快,土壤中又含有大量的微量无素,所以瓜果均皮薄、口感脆,上市早。大荔农民了不起啊,不但引进,而且自行培育了许多有特色,能创收的新产品。红肉苹果,听过吗?大家以前只看到苹果削皮后是白颜色,可是这种新品种苹果是红肉,自加拿大引进。葡萄是双料的,一年两熟,每年端午时候和11月下旬采摘收获,没听过吧?船舍村上就有种植。亩收入达到26万元!桃树新品种2000——1,主产范家和两宜镇,是农民自己在芽变中发现培育的。特点是硬,可像削苹果一样地食用。耐运输,耐贮存,延长了货架期,亩收入能达到1万元,现在卖到了新疆。红皮梨,埝桥农民自己培育的,耐贮存。去年在杨陵农博会上获得“后稷奖”。长沙商人看到了发展前景,一次性定购26万株苗木,每株12元,多高的效益啊!这真正是人无我有,前途无量,贵在特色二字。最为典型的是冯村农民李秀芳和赵世英,两人在北京做进出口水果生意,国际贸易。他们发现大荔县红萝卜品质好,有出口潜力,便在家乡承包了1200亩地,大面积种植,办起了“鑫坤果蔬专业合作社”,年利润达到300万元!特别是带动了300多名农民就业致富,每人每日100元工资。出萝卜时人山人海,简直如蚂蚁遍地。
第三种,技术增收。冬枣种植发展的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露天——覆膜——温室,技术的完善经历了三级跳。简易大棚栽种亩收入仅2万元,而日光温室最高可以达到8万元。现在县上日光温室已由开始的2百亩发展到8万亩,翻了400倍。苹果修剪,原来是留三大主枝,现在是自由纺垂型,不留大枝多留小枝,去掉侧枝,形如伞塔。好处是透光强、挂果密集,而且解决了果农不会剪树的难题。苹果生长由乔化改矮化后,可以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产量自然也就提高了。一项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升是多方面的,每项成功的措施都有其作用,集合使用就形成了拳头。我在冯村镇作书记时,大荔县冬枣发展才起步,我带农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就组织大家栽种。我满有信心要农民三年时间经济大翻身。2001年枣树就进了棚,但一些人后来挖掉了。原来他们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浇水过于频繁,结果枣树被水泡死了,不掌握技术啊!雷寨的雷宏魁,船舍的李中行见了我直说,那时没听你的话,把树拔了,现在再种枣就晚了10年,悔死了!就梨枣种植我可以全程技术指导,不环剥树,只需锄地、打药。“大荔人家” 酒店的老板想承包4个大棚,我劝他就种梨枣。因为现在种冬枣的农户太多了,不如重新种梨枣,而且采用新技术,一个人可以管两个棚,亩产6500斤,比冬枣早上市一个月,一斤最少能卖到20元,一亩地就可以收入13万,利润是不是更大?
第四种,品牌增收。品牌是软资产,有市场增销效应。像绿苑红枣合作社注册的“真社缘”商标,因其产品富硒和口感好,现在叫响国内外,客商和外地朋友都追着这个品牌要,每颗枣卖到了5元。像安仁镇红星村马德孝的红星冬枣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红星冬枣”,片红肉白,覆膜后增温增光,提前上市,延长了货架期,提高了生产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另外,还有产业化增收等形式。农产品多了形成规模,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深加工,可以规避风险,也是增收的途经。
隔行如隔山,我们于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便请他谈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他像对学员办培训班一样认真地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我认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就是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最合适的组织形式,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这里边又可以细化为理念新:例如把萝卜加工后可作成片,榨成汁;品种新:配套引进优良品种和生产及加工方法;生产装备先进:新式机械,数字化管理,向高科技靠拢,逐步抛弃和淘汰老的一套;销售理念新:关健是盈利。农民春种秋收,一切的努力都要落实在增效增收上。农民是最讲现实的,能赚钱才有典型引路的作用,才能推广开来。”
张仲平的讲述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很专业化的知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但并无枯燥感。根本的原因是他讲得太生动了,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他最有力的几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发展一村一品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实,增产不够全面,前提是必须增效,所从事的这个产业必须是高效的。在过去很长时间,很多地方虽然从事一个产业的人数和收入来源都达到了70%以上,但为什么没有增效增收呢?就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这个产业不是高效的产业。所以,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必须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我的认识,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要单纯用到种植面积的扩张上,要补贴到产业化上,补贴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补贴到农产品的研发加工上,这样农民才能得到实惠,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大发展。”
张仲平和我们隔案而谈,我一边饶有兴味地听着,一边暗自纳闷,这个农业县的普通的基层干部,农业局长,怎么会想得那么多呐?有些见识是很有前瞻性的,他的学问又是那里来的呢?还有他的人生,他的经历……
张仲平1980年参加工作后当过乡上武装干事,进过党校,上过电大,作过党委干事,任过基层乡镇的镇长,书记。2003年3月进城任农机局局长,发明了玉米颗粒收割机,获得了国家专利。2009年元月任县农业局长,至今又是五个年头了。他出身农家,长在困难时期,长期又在基层任职,常年和农民打交道,所以关心农民的饥饱,关注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每到一地,都要用心琢磨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从培育典型到产业化,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他都积极参加。每到一地,他都喜欢在乡村干部和农民中广交朋友。因而任县农业局长后,这些朋友们都常来找他聊家长里短,问计农业生产行情,这使他对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要求了解得很清楚,而他又及时地把党的农村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信息向农民朋友介绍。每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农村搞调研、指导生产。一次,他路过许庄镇的一片果园,发现技术员掌握的还是前多年的管理办法,他便及时予以纠正,并传授现在最新的技术。最有趣的是,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皮匠在为牛铲蹄甲,那老人善意地取笑他:你知道为什么要给牛铲蹄吗?他回答了,反问道,我知道牛蹄脚烂了怎么治疗?你老知道吗?老皮匠大吃一惊,仿佛是走江湖时撞上了高手,感叹道,没想到城里的局长还知道这个!他开怀大笑道:老人家,我在农业社种地时在饲养室喂过三年牛马哩!交谈之下,两人都为现在的青年人不屑学习,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感慨。
和张仲平的交谈,给予我以深刻的启迪:我国两千多个区县的农业局长和乡镇领导干部,敬业爱岗,爱农业、爱农民、爱讲三农话题,既是农业改革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春江水暖鸭先知,各种措施的长处和不足他们最先察觉。他们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坚强的中流砥柱!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身在农业第一线,在实践中做着深层次的思考。张仲平最近就在筹划编写两本书,总结自己在农村工作30年的心得体会。一本是《基层改革三十年——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自述》,一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个县农业局长的自述》。我称赞他是农业专家并祝他早日写成出版。他笑着道:“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儿子,又从事着农业工作,我不考虑三农问题就是失职!可以说,在县农业局工作,于我真还是‘得其所哉’哩!”
交谈之下,我们发现张仲平除了是农业专家、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外,其实还很博学,知识面宽,文化底蕴浓厚,又特别地健谈。一些枯燥的事情,他讲出来却很鲜活,发人深思。即便是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工作,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生动有趣,令人叹服!他八十年代在乡在里做武装干事时,看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出版的《民兵建设》上有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武装,再苦不能苦民兵,印象深刻。后来在乡镇做领导,主管教育时,便仿此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快就传遍全国。“可惜没有人注意到版权在我啊!”他笑呵呵地调侃说。
作为局长,张仲平很关注大荔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厚的农业情结。2013年春节时,他给时任省农业厅王宏厅长发了一则短信:仰您的给力支持,龙年我们全力打造了“现代农业看大荔”的品牌。迈过龙年,金蛇狂舞,我们有信心打造这个纲,纲举目张。拜年聚能量,顺祝大发展!随后,他又把这则短信转发给农业系统的同事和朋友,共勉励,同进步。
大荔县农业局门前是农资销售门市部集中区,家家门店人流攘攘,笑语欢歌。满载着种籽、农药、薄膜、机械的车辆四散开去,把春天的喜讯传播开来。张仲平伸手比划着,高兴地说:我国农业发展十连增,十二届人大召开以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真正的春潮涌动啊!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