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时候,对于清明节的祈望远没有对春节来得那么强烈。因为这个节日在吃的角度上来看,远逊色于春节的丰厚。尽管如此,那白白的馒头,还是蛮吸引人的。吃上这些,多半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对于那几座坟冢,断然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还多了些许的亲切感。 清明节早上,一股蒸馍的香味把我和哥哥从睡梦中催醒。锅台上一个个摆放齐整的馒头,还有白面做的“大献子”,像两条鱼,盘在锅盖上,出笼后的热气还没有散尽,那白滑的色泽异常诱人。衣服还没有穿上,我和哥哥便闹着要吃。母亲作嗔道:“还没上坟呢?死去的人还没吃呢,你们先吃的话,那会造罪的。”小孩子不懂事,继续吵要。母亲没有办法,只好说:“那赶紧穿衣服,烧完纸再回来吃,不然的话,真的会造罪的。”这一次,母亲在说“造罪”两个字时,神情故意严肃起来,我和哥哥被唬住了。 父亲将买来的麻纸用菜刀裁成小方块,叠成沓,做成烧纸;又拿来一个空酒瓶子,盛满水,灌点烧酒,往里再撒点小米,拧上盖子,这便是奠酒。随后,将献子、奠酒、烧纸放到一个篮子里。一切就绪后,便催着我们哥俩和他去上坟。 出了村头,赶上了二叔和三叔,还有他们的孩子,我的胞弟妹们。大人一遇,最多谈的是对今年丰收的祈盼与清明后的打算。小孩子们则走在了队伍的前面,不停地追打嬉闹,聒吵攀比今天谁家蒸的东西最多、吃的最好。不时地,迎面遇上一些上坟后回家的人,孩子们才停下来,眼睛盯着人家的篮子,尤其是看到一些富实人家的篮子里有祭剩下的糖棋子、酥馍馍等糕点的时候,驻足的时间就更长了。 快到坟地的时候,大人们走在了前面,孩子们停止了一切的聒吵,跟着自己的父辈来到了墓地跟前。这块坟地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坟地。十几座坟冢按辈分有序地排列在一块斜坡上,从坟堆上土壤的颜色与杂草的数量上,你就可以判断出其立坟以来时间的久远。父辈们拿出烧纸,给我们分发开,并嘱咐我们一定要跟着他们按次序烧纸。孩子们爱玩火,纸一着,便由不得大人们指挥了,一个个跳着、跑着、笑着,就近烧纸。动作较慢的,不小心烫着了手,疼得直呲牙咧嘴,但又不敢叫出来,怕自己的大人骂。烧过了纸,祭奠点吃的,再在坟前浇点奠酒,随后便是磕头了。大人跪下,孩子们跪下,大人们磕几头,孩子们跟着磕几头。现在最忘不了的就是,每到一个坟前磕头,父亲都要给我们讲这座坟里埋的是谁,我们应该如何称呼,这个习惯年年如此,直到我们长大成家之后。 空气里飘荡着春天的气息,夹杂着些许的烧纸味,沿着山坡,漫向山头。山头处的一团莲花般的白云倚在山天相接之处,身子像母亲起的白面发了酵似的,越变越大,慢慢地,几片白云从她身上分离出来,在早晨阳光的斜射下,色彩各异,形态轻灵。 参加工作后,由于生活被忙碌与喧哗所淹没的缘故,我一直疏于清明节回老家上坟。想起被自己冷落的那几座坟冢,心中不免愧意重重。每到清明节早上,我都会在城郊的田野里画个圈,对着老家的方向跪下,烧几沓纸,祭点酒食,也算是一种祭奠吧,虽然显得有点自欺欺人。 今年清明节,我有幸和我的胞弟妹们回了老家一趟。岁月已将我的角色改变,我成了这群上坟人中的长者。我的胞弟妹们和我走在一起,前边几个和我们童年一样玩耍的孩子是我们的下一代人,这出场景和几年前的场景是那么相似。路上偶尔遇到上坟归来的人,既让我回想起小时候驻足馋念的那些糕点,又使我细细地品蕴着这个节日的内涵来。到了坟地,几个孩子都用明亮的眼睛看着我。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的期待,期待着我的举动,以便于他们效仿,期待着我的发话,以便于别犯错。蓦地,我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一种责任:我要向父亲当年教我们一样,也要教他们如何按照辈分次序烧纸、如何浇奠酒,还要告诉他们每座坟下所眠之人他们该如何称呼,也许他们很快就会忘记,但却依然必要。 纸烧完了,我将剩余的祭品分给几个孩子后,他们亦如我们小时候一样,跳着、跑着、笑着往山下去了。我和我的胞弟妹们边走边聊。春天的早晨虽然变长了,但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只好拖着它的尾巴就要消失了。远山处,放羊的人正驱着羊群往山上走,偶尔几个坟堆前烟气缭绕,人影浮现。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宋代高翥所写的那两句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古今一节,情景相通,一脉相承。我又将自己童年上坟与现在的上坟比较起来,怅然于自己今天上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沉思所伴随?抑或那是在心底与逝者的情感对话? 到了坡底,我转过身,望了望那片坟地。坟堆上的杂草丛中微微泛出些许的青绿来,试图对这种安然的氛围来点小小的捣扰。一团白云不知什么时候倚在了坟地上面的山头上,色泽洁白,淡雅恬适,而其深处,正对着那块坟地,再细细看去,只见她的身子徐徐展开,又衍生出一朵朵的白云,这情景似曾相识。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无论是什么祭祀方式,其实,都只不过是提醒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了你的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