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早几年就想写这样的文章了,但直至看了《陕西日报》关于开展“转作风、改文风——记者在基层”大型主题实践示范活动的报道后,才有了动笔的念头。 几年前想好的题目是《记者下去,稿件上去》。因为看多了程式化的会议报道,看多了死板的报纸版面,我逐渐感觉到只有记者下去,基层鲜活的“大鱼”才能抓到,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上去,新闻的现场感才会有所增强,报纸的版面才能活起来。记者下去能够深入基层接地气,融入群众受教育,才能了解和记录基层群众最真实、最生动的状态,才能把最鲜活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气象呈现给广大受众,才能采写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作品。 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下去”和“上去”存在着朴素的、必然的依存关系。“下去”是“上去”的前提条件,“上去”是“下去”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单单记者需要下去,党和政府服务的主体是基层,服务的工作重点在基层,但凡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都需要我们下去。也就是说,干部需要下去,医生需要下去,科技人员需要下去,各行各业都需要下去。 问题是,事情很复杂,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应该和事实总有一定距离。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地方,“盼下去”成为基层群众的良好愿望,“让下去”是政府需要三令五申重申的事情。即使这样,下去似乎永远也成为不了自觉自愿的行为。为什么?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句话,“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循着这样的思维想问题、解决问题,下基层的问题就好办多了。 常言说的好,“好的机制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机制可以使好人变成坏人。”在我认为,下不下基层首先取决于机制问题。话说的虽然有点过头、绝对,但确实是这样。如果评价工作好坏、提升干部的话语权完全在基层群众,不下去行吗?现在的情况是,在一些地方,评价干部、提升干部时较少顾及基层群众的评价,搞上头说了算,所以一些干部喜欢整日浮在上层,围着上司转,下去的自然就少了。毕竟下去是吃苦受累的代名词。如果将这种话语权交给基层群众,想必下去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就会成为一种常态行为。所以,建立和改进常下基层、多下基层的机制实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机制的问题不解决,纵然你喊破嗓子,下去的人也多不起来,也不会长久。 如果这个机制有了,接下来就是和人民有无“鱼水”和“血肉”关系的感情问题了。我们常说要带着感情去工作。和群众的感情问题确实是选拔干部、干好工作的前提。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关系深厚的朋友经常联系、经常走访,关系一般的朋友一年、甚或几年都不走动一次。如果我们每个干部和劳动人民都有深厚的感情,如果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下去的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事实上,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缺乏吃苦受累的精神,缺乏和人民交朋友的想法和心态。只要人民的痛痒无关自己,就不能做到推心置腹。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下去就显得很奢侈。即使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也多是蜻蜓点水,做做表面文章。 所以在我看来,解决下去的问题,说浅了是工作作风的问题,说重了是机制和对人民感情浓厚与否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如果没有和人民交朋友、为人民办实事的深厚感情,下去的路还很长。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