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世纪70年代,实行供应分配,东西十分紧缺。在农村,生产队上分粮食、瓜果、蔬菜什么的,从东西的好坏到分的先后次序,凡是惹人作难的事,一律用“抓阄”(抓纸蛋蛋)来解决,慢慢地,大家也就认可了这原始古老的分配方式。 抓阄时,由生产队干部指定或推选社员代表监督。由队里会计当众裁成许多小纸块,上面写上序号或事先约定的记号。按人数多少,人人有份,折成纸蛋,当众放进瓦罐或瓷老碗里,各人依次用手去摸,这下就看自家的手气了。庄稼人对“抓阄”看得非常神圣,手在瓦罐或瓷碗里捣鼓好一会,才小心翼翼地抓住一个,慢慢地取出来,捏在手心,半天不敢打开,都等着别人先看,别人有一份失望,自己就多一份希望。 记得有一年,队上决定低价处理几个羊羔,由于价格低,社员都想要,但数量有限,队上只能用“抓阄”办法解决。“抓阄”的队伍排得长长的,轮到我,我把手伸进那大瓷碗里怯怯地捏出一丸小纸团,走到人烟稀少的谷场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羊”字,我把纸条高举过头顶,原地跳了起来,一块插队的几个伙伴们一下子围过来,同我一块高兴。那情形就像中国的足球队进球似的,跳跃欢呼。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几个伙伴同我一块跑到队里的羊圈,从队长手里拉上小羊羔直往自己的居住点跑。那只小羊羔我边下地劳动,边拔草喂养,一年下来毛重达到80多斤,卖了50多块钱,相当于我全年生产队干活的劳动分红,也是我下放劳动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那些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商品供应十分紧张。相当一段时间,煤油、火柴、肥皂、布匹、棉花等一些农村人离不了的东西,偏偏供应不上,公社的供销社每季度发放一次供应票证什么的,但都很少,队上只好以季度组织社员抓一次阄,抓到的才能凭票买一点儿生活必需品。 如今农民们的日用品不是买不到,而是促销、做广告、优惠、补贴消费,那些为买点东西“抓阄”的事,成为历史。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