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的文学梦,可以推前至上世纪80年代末离开故乡到榆林师范上学的时候。但真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归于1997年夏末我去参加的人民文学杂志社那期培训班;我的写作和阅读从那时开始,从未间断,再忙、再累、再苦…… 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理解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给养育他的这块土地写一篇文章,当然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一问题,其间也就开始了《北塞榆林》的构思与酝酿。2009年那个“五一”长假,机关走得没人了,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写了七天。等最后画上句号,我来到榆林大街上,抽着一支烟,走路的腿都是软的,若一个醉汉。幸运的是万言字的长篇散文《北塞榆林》于当年第11期《人民文学》发表。《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在对这篇散文的评语中写道“笔意雄浑,胸襟壮阔”。文章发出后,得到了市上领导的肯定,同时收到很多外地朋友的电话和电子信件,读了《北塞榆林》,外地的朋友们对榆林充满了神秘感。 可不可以编选一本写榆林的书呢?榆林出过不少名人,也有不少名家来过榆林,我又认识那么多名家。之后,我每见到外面的作家,就向他们说起这个想法,并跟着就约稿。去年冬天,我在西安拜访贾平凹(《北塞榆林》写作的动因是受到贾老师《商州初录》的启发),他说这个想法不错,他本人就有几篇写榆林的文章呢。一次见面,我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远刚说了我的这一想法,钱部长当即肯定:这一创意很好。随后我给《人民文学》的李敬泽主编打电话,要他给我写一篇,我知道他来过榆林,只是那时我还没机会见识,李主编欣然应允。紧接着我就给我的朋友、《当代》的编辑部主任杨新岚打电话,她在电话中告诉我,一定鼎力相助,且尽快找她们社长。可我心里十分没底,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内最权威的出版社,榆林本土作家至今还没有一两本书在这个出版社出版过呢。没想两天后我就收到了杨新岚的电话,她高兴地告诉我,她们社长同意了。 这就不是闹着玩的了。于是加紧组稿约稿,不断加紧,可这仅仅是业余的一件事。不断与杨新岚联系,随时汇报我这边的情况,打电话,发信息,几乎一天发一两个短信,我无法知道这期间我们之间发了多少短信。今年1月13日在西安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我向钱远刚部长汇报书的进展,钱部长说,最好能在3月底出来,赶上4月1日榆林全民读书活动日。 这下所有的工作就更紧了,我因孩子在西安上学,2010年我全家人在西安过春节,这时文字稿基本确定,但图片还不理想,我不断打电话向在榆的搞摄影那些朋友要图片,补充、补充,不断补充。春节前那几天,我不断往西影路那一块的网吧跑,一张一张接收榆林摄影人给我发来的图片,挑选后,陆陆续续向北京那边发过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很可能还有一些好文章、好图片被遗漏,特表遗憾和抱歉,待这本书修订时弥补。 老舍、张季鸾、柳青这些名家名字,是这本书吸引读者的主要地方,作为编选者,我也特别疼爱这本书里的图片。几乎选录了榆林所有风光、名胜及民间风情的摄影图片,它们的色彩那样明快、秀美,它们的画面那样意味隽永。我衷心期望这些文图能被榆林内外各个阶层读者所喜爱,为宣传榆林做出一些贡献。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