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来,地处塞北的榆林,在培育和挖掘文化上求创新、求突破,在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上下工夫,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挖掘,文艺创作空前活跃,文化品牌也得到了全力打造……2007年6月,《榆林诗刊》如一阵来自远古的“风”,挟着特有的韵律迎首拂面,献礼“书香榆林”,也为朝气蓬勃的榆林添上一个古香古色的背景画面。“榆林诗刊现象”的出现,成为我市不断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构建“书香榆林”的一个文化品牌。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些震撼心灵的不朽篇章,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榆林的诗人们在诗词这个古老的庄园里不辞辛苦耕耘,种下一茬茬才情,收获一季季果实。一些硕果经李涛、李能俍等有心人编撰成《榆林诗刊》,展示了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现在,中华诗词学会将《榆林诗刊》列为全国优秀刊物之一,在中华诗词网发布了该刊的全部目录,同时中华诗词网上还发表了《闲话“榆林诗刊现象”》疑问,对《榆林诗刊》作了全面评价,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10月30日《陕西日报》也刊出专文《无定河畔诗芬芳》,肯定了该刊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诗词创作的积极作用。学会先后组织的第十届中国散曲与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咏榆林诗词大奖赛”、全国第三届华夏诗词颁奖会暨榆林诗会等几次大型文化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文化名人来榆采风,对宣传榆林、提高榆林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该刊得到全国各地诗人的热情支持,20多个省、市的300多位诗人坚持常年为刊物撰稿,发行范围也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榆林诗刊》现已逐步成为榆林的一个文化品牌、一张文化名片。 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有效手段,更是形成地方良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榆林诗刊》的内涵,就是用不懈的努力书写创新,用优秀的作品展示风采,用昂扬的激情拥抱生活;《榆林诗刊》的文化意义,就是要既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还要融入全市的大文化建设格局,推动“书香榆林”的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贡献;《榆林诗刊》就是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与蓬勃向上的现代文明在这片沃土相互融合,使“榆林诗刊现象”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记者深深地感到: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区域或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历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新的发展动力。多情的黄土地,朴实的榆林人,他们正在用“榆林诗刊现象”、用实际行动,不断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描绘着“书香榆林”春天的故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