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自然妙趣天成
——李涛获奖曲作《[仙吕·一半儿]农家夏景四首》赏析
在全国第三届华夏诗词奖评奖活动中,李涛先生的散曲《[仙吕·一半儿]农家夏景四首》荣获二等奖。细读这四首曲作,深为其粗犷豪放、痛快淋漓的笔墨所感动,现对其作一粗浅的评介。 曲作第一首写农民上山劳动的情景。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由自在地在承包的土地上热情劳动。这里山高沟深,他们上地时“圪梁绕过再翻沟”;由于土地较远,他们“箪食壶浆”,带饭上地,为了安全且不寂寞,又“唤狗”相随;他们“挂镢肩犁牵上牛”,哼吼着“信天游”向田间走去,显然是去翻麦地。一幅生动的夏日劳动场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二首写农民种菜养鱼的情景。实行了责任制,这里的农民一改以往单一的粮食种植为多种经营。他们蓄水养鱼,搭棚种菜,“芥菜黄瓜葱蒜韭”,品种样样俱全,田间一派“蝶舞蜂翻蛙鼓喉”的热闹景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提神,饮酒遣兴,真使人流连忘返。 第三首写农村农民娱乐的场景。现在的陕北农民,不再像以往一样只在地里劳动。他们在村头搭台,利用劳动的间隙,“浪汉俏妞竞亮喉,晋剧秦腔顺口溜”,引吭高唱,尽“逞风流”,热闹活泼的农村新型生活景象,令人神往。 第四首写农民对新的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农业丰收了,赋税免缴了,农民富起来了,这固然可喜,但富而有限,尚有小忧,“盖屋娶媳尚费筹”。在这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大机械无法施展本领的地方,有些农家依旧是丈夫外出,妻子在家,“一半儿打工一半儿守”。这就有待于继续发展,尽快改变面貌,这是山区农家对美好明天的殷切希望。 四首曲作通过对山间劳作、养鱼种菜、村头娱乐、丰收盼变的描述,展示了一卷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现代农民夏日生活的真实画面,表现出农民在新生活中的喜悦与求变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农村、农民的热爱与关怀。 我们读这四首曲,觉其清新可爱,不仅能获得审美享受,还可借鉴到一些艺术技巧。 语言方面,《农家夏景》大量运用俗语,增加了散曲的情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曲)妙在借俗写雅,面子疑于放倒,骨子弥复认真。虽半庄半谐,不皆典要。”作者将陕北民歌的俗语巧妙地融入散曲创作,使曲语纯真、泼辣、生动、活泼、耐人品味。如“圪梁绕过再翻沟”、“芥菜黄瓜葱蒜韭”、“晋剧秦腔顺口溜”、“一半儿打工一半儿守”,纯粹是农民腔调,口头语言,看似俗,其实雅,既严肃,又风趣,不用典,味浓厚,读来真如置身于陕北山沟村落,与农民一起劳动、娱乐,觉得他们亲切可爱。这是《农家夏景》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结构方面,四首曲作内容各有侧重,且相互关联,分则各自独立,合为一个整体。先写上地劳作,次写养鱼种菜,又写山村娱乐,后写生活改善,尚待发展,四幅画面,连成一幅陕北农家夏日生活的长卷。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易于领会,这是读者喜爱的又一原因。 意境方面,作者用民间朴实的语言抒写自身的审美感受,努力把诗情与画意结合起来,使情景交融。苏东坡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把天工(即自然)和清新作为诗、画艺术审美的最高要求,这是中国艺术家的共识,当然散曲也不例外。读第一首,通过观赏上地劳动的画面,透出了农民兴致勃勃的情感。读第二首,通过观赏养鱼种菜的画面,闪现出农民的胸怀舒畅。读第三首,通过观赏山村娱乐的画面,倾泻出农民的热情潇洒。读第四首,通过观赏丰收的画面,流露出农民的喜忧与期盼心情。观光赏景,缘景明情,从而提高了散曲的艺术魅力。因为读者总是喜欢通过画面领略诗意的,如果一味在作品中抽象地发议论,那就容易使人生厌。这是散曲《农家夏景》深受读者欢迎的另一重要原因。 《农家夏景》的作者李涛先生,系陕北神木人,曾经长期在榆林市担任县、市级领导职务,现虽已退休,犹热心致力于诗词曲赋联的创作与研究。由于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对陕北农村的生活观察得细致、体会得深刻,这是他写好散曲《农家夏景》的基础。一个领导同志,能有这样的精神,真令人敬佩。由于他长期浸润于陕北民间文化的氛围之中,且有大量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因此能极为自然地把信天游与当代散曲创作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无斧凿痕的挪移与嫁接。作者在当代散曲创作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使作品别开生面,清新自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总之,《农家夏景》的作者满含深情,在丰厚的生活积累中撷材取意,将散曲创作与陕北民歌巧妙契合,艺术地再现了塞上农家的夏日生活情景,传达出了黄土地的神韵与丰采,并对农家的美好明天寄予了厚望;曲作继承了北曲豪辣灏烂、穷形尽相、酣畅淋漓的风格,以俗、谑、谐为艺术追求,语言活泼,曲味浓郁,且注重声律,营造出了浑朴、健朗又率性率意的艺术效果,因此,值得赏读、借鉴。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