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陕北过年做黄米馍馍很盛行,特别是榆林市的南六县。黄米馍馍是我儿时最爱吃的年茶饭。家乡的涩路波(用薄石片立着一块挨一块铺成的),接口子土窑洞(窑洞口用石头箍成,里边是土洞),把我又带回童年的家乡。幼时家里生活贫穷,除夕之夜,哪像现在七碟八碗,猪羊鱼肉齐全,烧红蒸煮都有。那时,就是猪肉熬白菜,带点儿粉条,猪肉也很少,刚有点味道,再热上些黄米馍馍,就欢欢喜喜地过个除夕夜。 黄米馍馍是最主要的年茶饭。农历正月基本每天都吃,走亲访友带上六个或八个,顶拜年的礼品,让亲友品尝品尝自己的手艺。奶奶做的黄米馍馍常常受到亲戚朋友和村里人的夸奖:“馍馍的软硬正恰当,颜色像黄梨一样,味道香里带点酸甜,真好吃……”听到众人的赞扬声,奶奶眼睛眯成一道线,额上的皱纹也加深了、增多了,幸福的不得了。 每年到腊月初几,知道奶奶又做黄米馍馍了,我们全家就高兴好几天。奶奶做黄米馍馍时,在关键的技术环节上,就她一个人操作,就连爷爷都不让插手。她常风趣地说:“你爷爷做事不细心,做黄米馍馍我教了他几十年了,总是出不了师,常是我的徒弟。” 做黄米馍馍用两种黄米,一种是硬黄米,另一种为软黄米,做黄米馍馍时,两种米的比例,一定要恰当。如果硬米放多了,黄米馍馍太硬,不好吃,如果软米放多了,黄米馍馍太软了,蒸的过程中不好蒸,蒸出来的馍馍形状不好看,又不好吃。还要知道,两种黄米,放的时间久了,都会变得硬一些。奶奶对软硬的比例掌握的很适中,有时按“二八”,有时按“三七”,有时按“四六”,所以奶奶蒸出来的黄米馍馍软硬正好,既好吃,形状又美观。 做黄米馍馍洗米和浸泡米,也有讲究,奶奶一般洗米三四次、浸米四个时辰(约八个小时)。他说:“浸泡米的时间长短,会使米的软硬度起变化,所以要注重,米要洗净,如洗不净,黄米馍馍不太黄,带点微黑色,不好看,味道有点儿米陈气,不太好吃。” 黄米浸泡好后,捞到筛子里,用石碾碾成米面,米面放到锅里进行炒,奶奶说:“炒米面也要掌握好火候,火太大或太小都不行,造成馍馍色泽和味道的变化,不好看,味道不佳。”米面炒好后,再一道工序就是发酵面。发面时,常见奶奶是技术指导,爷爷是实干家。奶奶说:“发面最主要的是,软硬正好就行。”晚上奶奶还让爷爷把发酵在盆里的面上下翻两三次。米面发酵在盆里后,再就是营造黄米馍馍馅子。馅子一般是用豇豆和红枣,把红枣和豇豆按一定比例兑好后煮熟,用勺子压成糊状,又香又甜。奶奶说,红枣补血补气,豇豆疏肝理气。 然后一道工序就是蒸黄米馍馍,先往发好的面里放碱,放碱也要恰当,放的多了,蒸出来的黄米馍馍不带酸,不好吃,碱放少了,蒸出来的黄米馍馍太酸了也不好吃。奶奶说:“放碱我也不好掌握,经常用的笨方法就是放上些碱后,揉一会儿面,然后,拿一小点儿面,捏在筷子上,在火上烤熟后尝尝看碱放得多少。”碱放好后,再就是捏黄米馍馍。揪一块小米面,拍成小圆片,中间放上点馅,揉成圆蛋,并把捏好的一个个黄米馍馍在碗里滚几圈,滚成半圆形,立放在案板上。经过在碗里滚的生黄米馍馍表面光滑,形状统一,很好看。最后将黄米馍馍放进锅里蒸,蒸上四五十分钟就好了。 现在回想那淡黄色色泽,香带酸甜的味道,实在是我美食中最理想的食品。每到过年时,就想到了奶奶,想到了奶奶做黄米馍馍的高超手艺,想到了色味美俱全的黄米馍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