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红石峡,增添了亭台楼阁,修平了游人道路,加上了些许保护设施,游人倍增。这座书法宝库犹如一方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熠熠生辉。 记得1968年初秋,受酷爱书法的王亦群的影响,一伙“风雨同舟的战友”背着步枪步行来游红石峡。当时一看,惊呆了,好一条榆溪河,鬼斧神工,横穿南北,竟将漫漫大漠分成东西两半。早知道有字,谁晓得两岸峭壁全是石刻,最受人关注的是清代名臣左宗堂的“榆溪胜地”。尽管坎坷石径,攀上爬下,还是踌躇满志,为已“忠于毛主席”的作为“自豪”。再看左宗堂、马占山的铁画银钩,顿时周身燥热。当年真是“书生意气”“满腔狂热”。 今日再看两岸峭壁上镌刻的“还我河山”“力挽狂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怀古思今,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忘我投入。而如今,不少人急功近利想坐享幸福直班车,还有人在其位不思其职。我想他们,是否敢来红石峡一游,能否真心与戍边精魂交流。赶快脱下“浩然巾”,不然,终将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被弃,况且已经落马的高贪胡长清、王元华之流便是前车之鉴。 静心细看“蓬莱仙岛”“塞北江南”等,越来越感到红石峡的珍贵与可爱。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真没有细数过究竟有多少幅,总觉得通今贯古,约三百米的红石峡,一川文字,满河经典,闪烁耀眼。有人说红石峡是一卷千古经文,有人说是古迹名胜,有人说是珍贵文物,有人说是书法长廊……我敢说,古今的许多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因为历代戍边的中华优秀儿女,在这地老天荒的瀚漠之地,血与火的战斗间隙,没有著书立说的奢侈条件,只能削石为纸,笔走龙蛇。这不是寻常文物古迹,而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更不是寻常书法碑帖,而是誓与山河共存亡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血染沙场的印记,中华民族的精魂,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