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定边,当一切夏花凋落、残败时,荞麦花却像羞涩的少女,悄悄绽露出她那玉容,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
放眼望去,原上、川道、山坳里、长城内外,一片一片,一绺一绺,一坨一坨。如雪、若银、似棉,漂亮极了。秋雨过后,天空湛蓝湛蓝,云白得没有一点杂尘。微风掠过,粉白色的荞麦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忙坏了远方来的养蜂人,他们就像游牧民族,逐花而徙。这不,又来到定边,选好地块,将上百只蜂箱围成方阵,帐篷一支撑,便是养蜂人的宿舍兼作坊。工蜂们却不用驱使,自己知道该如何辛勤工作,飞去,飞回,穿梭于荞麦花和蜂箱间。它们是为蜂王在忙碌,这是一种本能,殊不知那养蜂人正在利用他们获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在盗取花蜜的同时,也调剂着花与花之间的相互需求,使颗粒更丰满,这便是自然生态法则。
正当荞麦花盛开时节,市县文联、摄影家协会不失时机地组织榆林市30多位摄影家来定边采风,主题为“美在定边”。是啊,定边是美丽的,地大物博,明长城蜿蜿蜒蜒穿县境而过,著名的五里墩就矗立在安边。墩墙底下,花枝招展的一群少儿们正在习打着古老的腰鼓。县城高楼林立,翠绿环绕;油、盐、土豆、辣椒、皮毛、甘草等既组成县域经济特色,又带动着县域经济的腾飞。荞麦更是定边主导产业之一,种植面积达46万亩之多,为全省的荞麦生产基地。我们驱车朝着定边县白湾子乡魏梁进发,这里是定边县最高点,海拔1907米,也应是陕北的最高点了。这一带属于白于山区,干旱少雨,人畜饮水靠天雨储积,成为陕西三大特困区之一。但白于山区地广人稀,盛产荞麦、土豆。今年风调雨顺,广袤的原梁上大多种的是荞麦和土豆,以两丈来宽为间隔,一绺荞麦,一绺土豆,一绺一绺,白一道,绿一道,像图画,又像小时候见过乡下的一种名叫“四面”的山羊羊皮,那羊毛也是一绺绺白色,一绺绺黑色。山头不同,山的走向不同,种植的方向也不同,活像丝绒织成偌大的“四面”山羊皮铺得满山遍坬。此刻,你才理解了什么叫做大地披锦绣。
榆林的摄影人大多自驾车,不时停下,三三两两的这里拍拍,那里瞄瞄,摄取最有冲击力的瞬间。有的为了拍到不同角度,穿山过墕,钻洞过坬,以至耽误了午饭时间,但看得出,他们的相机已经沉甸甸,早已飽餮了一顿精神上的丰盛大餐,正在窃喜呢!
我对于荞麦这种作物是不陌生的。我出生在陕北农村,小时候跟着大人种过、收过。荞麦是在夏田收过之后才入种的作物。当地谚曰:“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荞麦正好踩”,故种荞麦也叫踩荞麦。荞麦生长期极短,在年景不好,特别是由于春旱,夏无收成或秋田作物没能按时入种进去,捉苗不好,稀稀拉拉时,就可以补种荞麦。荞麦一种下去,一出苗就会有收成。“红干绿叶,开花就结。”其谜底正是荞面。它一出土就开花,一开花就结子,成熟后果实为三角形状,呈黑色。正因为这种作物一边开花一边结颗,直开至秋霜萧杀为止,所以只要种下去就会有收成。那时农民谓之救命田。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荞麦对于陕北人的贡献是很大很大的!
看到漫山遍野的荞麦花,我又想起一句俗语,叫做“一颗荞麦粘八家”。说的是荞麦有很强的坚韧性。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里,谁家里有斗二八升荞面,调上一点高粱、豆类,甚至树皮,磨成面粉,就能擀成黑面条,光滑,爽口,好咽。如今的荞面做成的各类面食,却成了待客的佳肴。如剁荞面、荞面臊子、炒荞面、荞面饸饹、腥汤荞面等,已风靡三边及周围省份,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随车的定边同志不无自豪地说:“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真的,这个中午,在白湾子乡,乡上就用荞面饸饹款待了众影友。一碗碗滚烫的饸饹,加上羊肉臊子,还有本地一种野调料,把大家吃得香到家了,端上来的一扫而光。我尤喜吃三边的“风干羊肉剁荞面”,那可称得上天下一绝。人们把羊杀死,剥皮,开脏,洗净,然后挂在通风处阴成羊肉干,做的时候放进土豆块,三边的土豆很沙,加上点酸菜、作料,这样的肉汤和剁荞面搅拌起,别有风味,太入口了。每次路过三边,这是我必要吃的美食。
荞麦浑身是宝。据本草上说,其味甘性寒,可清热败火,消积化滞。现代医学表明,常食之,可降血糖,有防癌抗癌之功效,据称是目前降血脂、血糖、尿糖的食疗佳品。就连荞麦皮皮装的枕头也清凉去火,可医头疾。不管怎样,它是一种天然保健品是肯定的。
让我赞美的不仅仅是因为其花怡人,其味可口,而是这种作物的生存能力。你看它,在那贫瘠的白于山区仍茁壮生长着。它知道秋后就是冬,因此适应季节,赶在秋风萧杀之前已经果实累累;它不挑地块,山梁、背坬、深沟、坡地,只要撒下种子,它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荞麦花盛开季节,喜欢文学、艺术、观光的人们,应去定边走一趟。那里天高云淡、清香怡人,更有能激发你创作灵感的喷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