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幼就喜爱猜谜。小时候,每到夏夜,总喜欢躺在家门口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由祖母摇着芭蕉扇,教他猜谜语。后来,鲁迅到绍兴乡下外婆家,结识了一帮少年朋友,常和他们一起游戏、猜谜。事隔30年后,他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猜谜的乐事描绘了一番,并留下了儿时有记载的唯一一条谜语:“白篷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一歇,点心吃一些,戏文唱一出。”谜底的“鹅”也是由他猜中的。
鲁迅的许多作品与谜语关系密切。如《且介亭杂文》所收的文章是鲁迅1934年至1936年撰写的,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路的亭子间,此地被称作“半租界”。鲁迅以此为谜面,用离合法推出谜底。“半租界”,乃“租界”二字的一半也,两字各取其半,得“且介”二字。鲁迅将“且介亭”作为书名,一是暗喻写作地点,二是表达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之意。小说《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和“夏瑜”,是取“华”“夏”二姓,暗示都是“华夏”子孙之意。“夏瑜”隐指鉴湖女侠秋瑾。鲁迅用灯谜中的“遥对格”巧妙地将“夏”对隐“秋”,将“瑜”会意隐“瑾”(三国时周瑜表字公瑾)。用这种隐讳的手法,体现出鲁迅在血雨腥风中的战斗智慧。鲁迅为瞿秋白所编《海上述林》译文集,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用的是灯谜会意的手法,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
鲁迅用过很多笔名,其中不少是用谜语制作方法取得的。如“华圉”暗隐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莫朕”是隐“黑暗之兆”(“莫”通“暮”,“朕”即“朕兆”),用此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丰之渝”意为“封建之余孽”。1930年,国民党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立即针锋相对,采用传统灯谜中“亥豕格”的方法,为自己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乐雯”等灯谜化的笔名来嘲讽国民党当局。
在日常通信中,鲁迅也常将谜语运用其中。一次,鲁迅在写给钱玄同的信中,用了“鲜苍载”一词,并加了书名号。显然,这是一本书,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后来人们在编辑《鲁迅全集》时绞尽脑汁才破译了这个秘密。原来,这是鲁迅运用“分扣法”制作的一则谜语。“鲜”扣“新”,“苍”扣“青”,“载”扣“年”。《鲜苍载》者,《新青年》也。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