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天气燥热。古时没有空调、电扇和冰箱,面对赤日炎炎的夏日,古人因地制宜,照样想出了许多办法来熬过苦夏。
北宋梅尧臣在《中伏日永叔遗冰》中咏道:“日色若烟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中使”指的是皇宫中太监,他们在三伏天,络绎不绝地奉旨把冰块赐给皇帝的近臣。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冰块消夏,自然感到无比荣幸。“永叔”指欧阳修,梅尧臣的朋友。他把皇帝赏赐的冰块,送给梅尧臣一些分享,梅很高兴,于是作诗纪念。
王公贵族利用冰块消夏,在中国历史悠久。周代就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冰块均为冬季从河、湖中开采的天然冰。《周礼》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历朝据此有用冰制度。《唐会要》记载,夏至日颁冰至酒,因酒味浓,和酒而饮,类似威士忌。宋代自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
清代时,冰窖分为三种,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官窖即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藏冰主要用于宫内各处的消暑降温和防止新鲜食物变质与冷藏各类祭祀大典的祭品,并供应六部官员和皇亲国戚。当时北京城共建有四处官窖,共计达十八座之多。府窖即专门为王府建立的冰窖,只有那些为国家立过汗马功劳的王公经皇帝特许后才能建立府窖,可见府窖属于一种政治待遇。民窖则是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的冰窖,设立民窖也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属于垄断经营。
除了冰块消夏,利用防暑工具也是安然度夏的好办法。古人的防暑用具一般有扇子、凉帽、凉席和竹夫人等,有些工具直到现在仍有民众使用。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竹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质扇具。当文人们吟诗作画时,折扇轻摇,意气风发,降暑已属其次。写上诗句或者绘上水墨的折扇,事实上已成为了文人的一种行头。
凉席是古时夏季防暑的卧具,利用各种材料制成,苇席、竹席、草席甚至牛皮席,和现代差不多,区别只是工艺而已。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窗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一般是长约一米,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当然要想凉快,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水里游泳了,这应该是底层百姓最喜欢的纳凉方式。君不见《水浒传》中,那些水军头领,什么阮氏三雄、浪里白条张顺、混江龙李俊等人,没有年年夏天的操练,哪里能练就一身过硬的水性呢?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