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新华网刊载了一条文化消息《上海加大力度实施“文化惠民”措施》:近期,继上海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之后,上海以政府出资的方式平抑剧院高票价,包括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上海逸夫舞台等在内的十大知名剧场,每个月至少举办两场公益性演出,最高票价不超过80元。从免费开放“文化三馆”到推出低票价公益性文艺演出,上海正加大力度实施文化惠民措施,让更多市民“零门槛、低门槛”走进文化场所,体验文化的魅力…… 上海市这个文化政策和文化举措,受到了广大社会大众的欢迎和赞扬,从这条文化消息配发的新闻图片看,不少市民来到文化公益场馆参观,享受文化生活。有的文化评论说: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都来源于政府的投入,积聚了全社会的文化资源,因此理当要为百姓全民所享、全民所用。更进一步讲,无论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重新创作的文化产品,必须要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欣赏,才能得以流传。文化惠民,就是要像上海这样让利于民,让更多的百姓都能够进剧院看戏。 今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上海的这个文化政策的实施,是符合国家文化发展要求的,体现了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的。实际上,我们通过文化新闻看到,如今各地在文化建设中,都把“文化惠民”当做一个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文化惠民”的文化政策制定,把“文化惠民”举措的落实,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让大众充分享受拥有文化的权利,用文化提升大众的“幸福指数”,打造“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成为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有的地方建立政府购买演出机制,以政府“埋单”的形式,鼓励当地艺术表演团体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演出,做好文化惠民服务。有的地方,政府将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建成博物馆、大剧院等一批国内重点项目,并投入使用。有的地方,建设并形成了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服务为补充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城乡…… “文化惠民”固然是以政府为主的文化行为,在宏观上、方向上体现着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但除此之外,“文化惠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全面、细致、静水流深地渗透,更应春风化雨般播洒进大众的心中。怎样让艺术渗透进各级学校教育系统?怎样让美感在公共工程的设计里占一个地位?怎样让贫民和弱势族群也得到文化的权利?怎样使文化变成国家的“软实力”?怎样使文化产业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怎样让一株老树存活下来,少拓宽一条不必要拓宽的道路?怎样让某一栋作家故居保留下来,少盖一栋酒店大楼?怎样让公园多留一点自然的草地,少建一点水泥硬地面?怎样减少学生上课时数,让孩子们到音乐厅、博物馆、老城区里接受一点美学的熏陶,培养一点历史的情愫?怎样规定彩票收入有一定比例必须用在文化上,许多博物馆得以生存,年轻创业的艺术家也得到补助?怎样立法严格保障知识产权,使艺术家因而能够专心创作?怎样保障作家的权益,使作家因而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怎样高额补贴剧院的开支,使得低收入的国民也买得起票、看得起戏,“艺术人口”数字因而激增,国民的艺术教养、美学素养因此得以提升?所以,说到底,“文化惠民”就是社会、人人都理解文化、尊重文化,文化最终成为社会意识和大众心中一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与坚守。 我们都知道,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普及性、大众性、全民性。文化是需要公众深度参与的,社会大众是文化生活的主体。我们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正是基于此,“文化惠民”,鲜明体现的就是这种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和社会性,这是文化发展的理念、精神和方向。当社会把文化看做是民生必需,社会给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吸收和接触文化的条件与机会,大众把享受文化看做是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标志,人们认识到文化对于生活的意义,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艺术为他们的生命和生活带来新的巨大的可能性,真正成为文化的受益者,我们便置身于社会文明之光的照耀下。“文化惠民”,唱响的正是时代的这个主旋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