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对秋天的感知,都是从加一件秋衣开始的。陕北的秋季来临时,庄稼还没有成熟,田野还是绿油油的,骄阳似火,感觉还像是夏天。可忽然有一天天阴了,一早一晚就很冷了。几天之后,气温就慢慢下降了,人就觉得有些冷,于是加上了秋裤。 今年也是这样,天连阴了几天,我外出时就觉得有些冷了,于是不得不加了件外衣,再加了条秋裤。看家里人,却发现有的还没加,我算加得早的。查看日历才是农历八月初,阳历九月上旬,也算到了秋季了。仔细回想了一下,我去年加秋衣比较早,今年也是这么早就穿上了,忽然发现我每年秋季加衣服加得越来越早了。 记得小时候每天疯跑疯玩,往往是很迟才加秋衣的。在外读书的年代,常常是国庆放假回家休假之后,再返校时才穿上了长袖衣服。刚工作那几年,也是一般要到十月份以后才会加秋裤。这几年却很早就加上了秋衣。可能是气候变化无常,也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身体抗寒能力在逐渐减弱。于是,竟然有了小小的感伤。觉得自己很年轻才30多岁,可体质却也在发生细小的变化,也对季节敏感了,也知道秋天的清冷了,更知道季节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可能人变老是很缓慢的一个过程,可这种变化却是愀心的。而这种变化,首先是在秋天感知的。 古人讲,一叶知秋,这可能要对地域。陕北的秋季刚来时气候炎热,作物长势良好,感觉还是夏季,要到阳历九月末十月初才开始收庄稼。而等到树叶凋零,狂风翻卷时,会觉得是那么寒冷,那时往往已经是阳历十月中旬了。可能,陕北秋天的来临,是气温慢慢变冷,是大地还绿着却寒冷了,是一种慢慢渗透的冷意。 古代的传统文人往往悲秋,对万物萧瑟,对大雁南飞,对百花凋零,总有如许感慨。我个人认为,悲秋应该是江南的士人居多。江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文人们每天品茗作诗,游山玩水。可忽然到了秋天了,树叶纷纷扬扬飘散,花朵枯黄,风景淡了,天气冷了,于是会感慨自然的无常,感叹时光的流逝。相对而言,北方本来就是丘陵、沙漠,就是夏天也早晚气温变化很大,这里的文人对气温的变化不是很敏感,悲秋之感应该会淡一些。 当然,对秋天最欣喜的还是农夫。不论是哪里的农夫,忙碌了一年,到秋天就收获了,然后能休息整整一个冬天。不管气候如何,不管风景如何,能收入是最现实的。农夫对自然的认识是朴素的,主要是二十四节气,用节气计算春种秋收。如果到了哪个节气时气候稍有异常,对农作物的长势有了影响,可能会有些小小的焦灼。其它时间,农夫对春季啊秋季啊什么的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太明显的伤感或欣喜的情怀。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职业不同,对季节的感知也不同。 历来文学作品中写秋天的诗文很多,对秋天的感慨最多。有对丰收的赞颂,有对秋天的感伤。实际上,秋天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很特殊的季节,既是喜获丰收的季节,又是百物凋零让人伤感的季节。自然是如此神奇,把这种双重性统一到了一起。我觉得,现在我更懂了秋天。我也认为,懂得了秋天,也能明白人生的很多道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