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黄土情笔墨新意生
——师明林国画近作观后
《榆林日报》退休美编、画家师明林一年多来新创作国画150余幅,观其画作,散发着浓郁的黄土地气息,笔墨技法又有新的探索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师明林说黄土地上有取之不尽的题材,只要深挖够画一辈子的。如新作《冬晨》就是他取材身边之事,院邻一位扫街的清洁工不分春夏秋冬、风晴雨露,每天凌晨即起,披星戴月开始一天的工作,画家讴歌不辞辛苦、起早贪黑的清洁工,他们热爱榆林这座城市,也在美化城市,画家用写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来,是一幅与时俱进的好作品。国画《打枣的季节》描绘的是画家非常熟悉的题材,枣枝缀满红玛瑙般、玲珑剔透、散发枣香的宝贝圪垯落满一地,似红地毯一般。这镜头常常浮现在画家脑海。带着这种创作欲望,激情和灵感同时涌来,展纸挥毫一气呵成,下笔不改、取象不惑,整个画面生机盎然,气韵亦飘然而至。画作一笔一划一点都充满了对枣乡的热爱,浓情浸注笔端。画上描绘陕北枣乡一家三口(还有家狗伴行),男主人扛着长长的打枣圪栏,女人也扛着打枣圪栏并挎着笼筐,另一只手拖着小男孩一块走向自家的枣树林。从喜形于色的人物面部表情和沿途描绘红枣点点、缀满枝头看,使观者想到一定是红枣丰收的年景(这是中国传统画论上讲的“迁想妙得”体现)。《淌过小河》这幅国画是画家根据童年在故乡农村所见创作,描绘了两个少男少女放羊生活的片断。画家采取俯视的角度,画了一条弯曲流淌的小河,两个放羊娃赶一群山羊渡河的情景。多数“听话”的山羊已赶到对岸出水了,唯独一只顽皮的山羊不听“指挥”,可能贪吃掉队迟迟不肯随大流。男娃扔下放羊铲用劲拉着羊角往出坠,女孩从山羊的臀部往出推。3个不同动态形成力的反差对比,从而产生一种美的节奏感和律动感。映射出儿童活泼、天真可爱,同时真实地、艺术地再现出小山羊顽皮天性。这幅画童趣十足,从中可以看出老画家师明林童心不老、青春永驻。画面下部一群上岸的山羊造型生动传神、笔墨洗练干净,墨色分量厚重且又浓淡相间,画面取得平衡稳重感。说明画家作画时意在笔先、陈阵布势缜密安排,体现出老画家功力丰厚,挖掘生活中真善美能力之强。构图上追求强烈的形式感,形成曲线、流线形美感,由于人物、动物造型生动、笔墨老辣、洒脱淋漓、线条流畅极具动感,让观者觉得身临其境。河水溪流在飘动,岸上虽未绿色涂抹,却给人绿草茵茵的感觉,画家尽力追求无墨处求画,让观者有广阔的想象余地。苦心经营的落款位置成为全画构图的有机组成部分,落款字刚好说明书画同源之理。还有《赶集路上》《吹咪咪》《阳圪崂崂》《卖杏的老人》《春韵》等人物画幅,均是画家亲身体验、目识心记、感受深刻,画作必然生动感人。
画家多年前在县上工作期间,利用下乡辅导群众美术创作的机会,背负画具,行走在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实地写生,往往一坐下来就是几个钟头连续作画,饱饫深观的作风使他深得黄土高原美之真谛。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迁想妙得”画旨,践行“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古训,深层次把养育他的黄土地风貌反映在画作中。一现再现地描绘创作陕北山水画,如《陕北之秋》《一道道山一道道水》《站在山梁望北京》《陕北的山水》《陕北我的家》《故土新景》《陕北牛娃》《秋谷逸静》等。又创作出《秋野》《秋韵绵绵伴日长》《秋情》《秋谐》《马蹄莲》等花鸟画作。综观先生画作大览,画风异前。首先是题材新颖、技巧娴熟突变。笔者亲见老画家师明林提笔恣意挥洒、横竖涂抹、法由心出,看似不经意中却蕴含着小心翼翼的良苦用心,追求“似与非似之间”气韵神韵,不求形似求神似的大智璞拙。用笔神态专注、气出丹田。手提饱蘸浓墨淡彩的大抓笔一笔泼洒下去“拖泥带水”近看有质、远看有势,犹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般幻化在生宣纸上。形成斑驳陆离、浓淡相间的效果,这是他几十年苦练结果。
“长安画派”的烙印在师明林国画作品中明显闪现,他遵循该画派的名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经常深入陕北农村,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故创作出的陕北风情画幅是“来自黄土地深层的美”(语出《陕西日报》,陕西省社科院季云教授)。亦如2olor="eeee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