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作品要上去,作者要下去”。这种说法不错,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是许多长期生活在下面的基层作者,他们并不缺少生活,却很少有好作品出现,可见有了生活不见得一定会有好作品。所以笔者以为,在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的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于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确实,现在是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因而艺术作品易于“弃思”而趋向纯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艺术作品的娱乐功能,作为对曾经过于严肃、单一社会使命沉重的艺术作品的反叛,这也无可厚非。但艺术作品的沙龙化、网络化、小品化会导致艺术作品的浅俗化,当文学被脑筋急转弯式的搞笑包围、不动脑子的艺术作品泛滥时,会损害一个民族的智力健康。 孟子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想。因此,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活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灵魂的载体。现在人们都认同“个性化创作”,却忽略了“个性化创作”的前提:有个性的个人,即有独立思想的个人。当代中国艺术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个性意识,过去曾迷失于“从属政治”,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迷失于从属经济和市场。艺术家由政治人变成了经济人,两者都是艺术家个性意识的丧失,都是人的独立人格的丧失。在共同的名利追逐中,人的个性自由、个体价值面临着重新丧失的可能。在“个性化”的大旗下,正上演着新的无个性的“群体化”狂欢。不少所谓的有思想的作品,也不过是对哲学经典特别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经典的简单复制与图解。在作品中用议论、说教、摘抄的方式来装扮哲理性,掩饰其思想的苍白,这比简单地复制生活离艺术更远。其实,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只是希望艺术作品能有血有肉,并不意味着要艺术去和哲学一比高下。这种思想是要从艺术形象内部生长出来,经由人生体验的过滤与艺术形象融合为一体,从艺术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且这种思想归纳后不一定能与某位哲学家的观念相同。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说教。 从目前艺术作品的实际状况来看,目前除了思想的贫乏,还存在思想的混乱。艺术作品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支撑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艺术家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悟、去升华,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无论如何“真”、“善”、“美”的标准是永恒的法则,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是值得信赖的创作方法。 强调思想性并不是搞“政治挂帅”,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不同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思想性。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是与艺术家的人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艺术家的思想是隐藏在“表现什么”、“怎么表现”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是通过其艺术作品传达给读者的。客观上,愈是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程度愈高,而且在这种统一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现代作家中仅就其审美感觉、文笔优美程度、生活积累的丰富、学术的渊博等方面而言,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其作品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因此“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在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