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就是国王 在澳洲开车,“行人就是king(国王)”。在悉尼过马路的时候,汽车离我三四十米就停下来了。刚开始还不适应,停下步东张西望等车先过,可是,驾驶室里的司机一个劲地挥手让我先过。等我们过去后,司机还向我们道声“thankyou”(谢谢你)。后来自己开车的时候,看到有人过马路,远远地就停下来等人先过,不但不感觉等得时间久,心里反而为这种人在车前的尊严而欣慰。 澳洲的交通规则,最重要的就是giveway(让路)。让主路上的车辆,让你右边的车辆,让已经转弯的车辆。路口到处都是让路的提示牌,让路是考取驾照最主要的内容,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交通规则。 “让人一步天地宽。”榆林人如果都能用这种心态开车,混乱不堪的交通秩序自然会大有改观。
市区开车快 澳洲人开车像急行军。在交叉路口驶入主线的时候,不是像国内一样左顾右盼,减速行驶,而是狠踩油门,加速前行。在城市的街道,时速七八十公里是平常事。在交通岗,当红灯变为绿灯时,你若稍一迟疑,后面的车就会鸣笛催促,就连公共汽车也是开得飞一般快。这么多车都敢在路上飞,全仗着一种信念:你必须信任路上所有的人,相信每个方向盘后面的人都神志正常,相信他在该停的那个路口能倏然停住,这样你才能义无返顾地朝前冲。 澳洲的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即使通往市中心的少数几条收费的快速通道,也是采用的电子收费系统,不需要停车缴费。这样,不仅车辆通过快捷便利,而且大大节省了收费站的建设规模和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了通行效率。我去堪培拉、墨尔本旅游,行程往返4000公里,没有遇到一个收费站,没有交1元的过路费。 在澳洲开车,驾驶员和前后排乘客都必须全程系好安全带;行驶中不允许接听电话,当然更不能超速、不能闯红灯。闯红灯要罚300澳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不系安全带、行驶中接电话,均罚款200澳元;儿童必须坐在特定的安全座椅上,不能由成年人抱着;骑自行车和驾驶摩托车必须戴头盔;夜间骑自行车必须有前后灯;驾驶摩托车要打开前灯。这些,大概都与澳洲的车速飞快有关系吧。
路途人性化 在悉尼,不论是市区还是郊外,不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一般公路,标志标线不仅极其明显,而且齐全、温馨,极富人性化。比如,在公路上,差不多每2公里就有门式标志,并装有电子显示屏,随时播报路况信息。不用问路,按着标志指示的方向,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在各个路口都有标志标明行车速度,在弯道、坡道均有醒目的标志作提示,在行人出没的路口,有颜色鲜艳的指示牌,甚至在有袋鼠出没的路段,也会有醒目的标志牌上画着袋鼠图像,写着“前方500米注意袋鼠出没”的警示牌。车辆在行驶中假如需要超车,必须等到右侧是虚黄线的路段。超过之后,就要立即离开超车道进入行车道。 澳洲的道路交通很有“人情味”。一长排车辆等着一位颤悠悠的老太太推着助步车过绿灯;学校区域里你的车不仅要减速到40码内,还得听从义务交通员指挥随时停下,而他们就好像骄傲的大象护送自己的幼崽般慢慢悠悠;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轮椅没有去不了的地方,到处有他们的特殊通道、特殊座位,停车场出入最方便的地方,就是他们无人侵占的专用停车位。 澳洲测速器前面必须有三个牌子,提醒司机前面会有测速器,如果只有两块牌子,被罚的车主不服,提出申诉,交警就会败诉。“电子警察”的拍摄设置,也表现得宽容一些,即超速10%以上的时候,照相机才会拍下来。如果违章后,觉得有理由不认罚,可以上法庭说理,说明当时不得以违章的情况,明确表示今后不再犯,往往能得到法庭的理解,不再对你罚款。 澳洲街头的红绿灯也很特别。绿灯行、红灯停,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可是我们等了几分钟也未见绿灯信号,来来往往的车流,丝毫没有停下车的意思,我们在路口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女士把车子停在我们身后的马路边,教我们摁着路口灯柱下的按钮,果然一会儿信号灯变成了绿色。我们顺利穿过了马路,回头再望时,那位热心女士开着车子已经汇入了车流。
十字路口没交警 在澳洲,你可以没有房子,可以没有工作,但是你不能没有汽车,不能没有驾照。澳洲人没有身份证,去任何地方办事,需要证明你身份的时候,取出你的驾照就行。 上世纪70年代,悉尼就开始使用微机交通控制系统。它适应交通条件的变化,对道路进行24小时监控和管理。在悉尼,全市300多万辆汽车,平均每天出行200多万辆次,都在SCATS系统的控制下,很少看到路口、路段有排队或堵塞现象。比如在悉尼港大桥,就设置了能自动调整路向的“电子路向调节系统”,桥上有8条车道,早晨上班时显示6条道入城,下午下班时则显示6条道出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折射出澳洲民族的整体素质。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