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该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引发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一时成为舆论热点。8月4日,《南方周末》发表题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文章,认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当今,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这一连串数字清晰地告诉人们,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已经越来越远离“寒门”子弟。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农村“寒门”学子一直坚守的一条人生信念。凭着这条信念,有多少农村孩子跃出农门,改变着自己乃至家庭的命运。而如今,这一信念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和质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 究其原因,教育资源不公平难逃其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了万千学子。“不花钱,有学上”为“寒门学子”打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然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让农村的孩子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大量优秀的教师集中在一些“名校”,农村与城市,甚至同一座城市内的学校,师资水平形成巨大差距。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阵地”。同样时间里的课堂教育,会因为教师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将会收获不等同的知识。在同题同考的现实面前,“寒门”子弟的劣势便显得更加明显。再次,素质教育的提升有赖于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以及适当的课外教育的补充。面对昂贵的自费学习用具和各类培训高昂的费用,“寒门学子”望尘莫及,望“费”兴“叹”,在能力、见识、素质等诸多方面又远远落在了同龄孩子的身后。 “当前,接受高等教育是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最主要渠道,在较大程度上维系着社会公平。教育体系中任何不公平现象的出现,都会给民众带来强烈的被剥夺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说。(据《人民日报》报道)“寒门再难出贵子”已向社会发出警示:社会底层个体上升的渠道正在被阻塞,各阶层群众之间的流动正在陷入停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思想正在影响和挫伤着“寒门”子弟的梦想。 我们呼唤,应当率先从社会教育的公平抓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普照教育公平的阳光,从而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向上流通渠道才能顺畅;只有这样,人心思上、人心思进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好风尚;也只有这样,“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