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晚上闲着无事,翻出乡下教书时和学生在一起的一些照片。这些照片大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有毕业照、生活照,也有活动的场景。看着这些照片,那时的一幕幕就浮现在眼前,我的双眼似乎湿润了。 我在乡中学主要教语文,也教过政治、生理卫生。那时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当时,“启发式”“理念”“模式”等新鲜名词听得很少,但教师能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取得满意效果。教师教而愉悦,学生学而有趣。 学校为学生订的规章制度比较少,教师对学生管理主要靠摆事实,讲道理。教师理之所至,学生心悦诚服。有时,教师也和学生开点儿善意的玩笑。当然,教师非神,偶尔也发火敲打一下学生,但教师的动机是纯的,不管是对学习“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没偏见、不歧视,只是含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正如父母与之于子女,尽管教育方法不当,但目的是好的。学生也不大计较,把对他们的严格管理看作天经地义。有一个我敲过几次额头的学生毕业后戏场上卖西瓜,看见我赶忙给我抱来很大的一颗,令我十分感动。 校园文化生活是比较单调贫乏的。晚上,教师偶尔喝点酒。但下午有几个喜欢运动的教师更多的是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我和另一位教师除了雨雪天气几乎天天下午在球场上泡。球场是土垫的,因使用频率高有不少坑,甚至布满石子,但“球员”们无所顾忌,踊跃发挥,打得热火朝天、痛快淋漓。如果是夏天,有的学生甚至光着脚板在球场上奔跑跳跃。大家的裤管上沾满尘土,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在乎。尽管球场上有竞争、有对抗,但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的关系是和谐的。 勤工俭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时,课程表上每周每班排两节“劳动”课。每到“劳动”课,班主任带队,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出动,一起去参加劳动。学校有10多亩学农基地,主要种玉米和少许蔬菜。收获后,蔬菜供给师生副食,玉米在市场上出售,纳入勤工俭学收入。春天,学校还组织师生给林场育苗、造林;秋天,师生共同去采集树种、草籽,这些劳动收入也是勤工俭学收入的一项内容。“普九”期间,开拓一块大操场都是师生用架子车垫的,省了学校很大一笔开支。在“劳动”过程中,教师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对学生产生着无声的影响;学校的这种生活,也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和友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我反复翻着那些有些陈旧的照片,看着照片上那些似熟悉又已不太熟悉的容颜,那时学校生活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甚至于愈加清晰,令我感动和怀念,让我久久地咀嚼和回味。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