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贪玩好耍是儿童的天性。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更不论大富之家还是寒门小户。地域的差异、门第的高低、家境的贫富等外在因素,并不能影响儿童这一天性的发展。即使对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也能本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耍法玩式,让人兴味盎然、乐而不倦。 建国前后,我们这一代人当时正处于“十人见了九人嫌,惹得猪狗也讨厌”的年龄。一个个天真顽劣、童趣无邪,在砍柴割草之余、放羊喂猪之后,刁空就聚在一起,玩一些廉价而有趣的游戏。为无聊乏味的童年创造快乐,为少吃没喝的生活增加情趣。最爱玩的有: 打瓦。这是一种最普遍的室外游戏。选择一块狭长而平坦的场地,既可两人单挑,也能集体对阵(必须人数相等)。参与双方,人手一块被砸成圆形的石片(瓦)。根据场地的大小、人员的技术画出三条线:前为前扛(栽瓦线),中为跳台(跳腿线),后为老扛(实施各种动作的起点线)。游戏中,经过打头牌、跳腿、拉场、下跪、撂正、圪裂、明帮、后帮、冒脑子等一系列程序,先完者为胜。输赢有“扯黑牛”,即胜方一手扯着败方的耳朵,一手提着败方一条腿,让败方用单腿跳着前进,从老扛到前扛将栽着的瓦打倒;再就是“猪揎揎”,是败方爬在地上用嘴顶着瓦,从老扛开始直至前扛把栽着的瓦揎倒。 打马城。参与者根据人数多少、力量强弱分为甲乙两队。然后,根据场地大小,排成两排(中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各队人员手拉手形成一道防线。再然后由一队叫阵“打马城,马城开,阳家崖叫谁来?”另一队拣对方体弱力小的人回答“就叫XXX来”。叫到名字的人,就要从自己的队形中用最快的速度、以最大的力量,向对方阵线冲去。如果能冲破对方阵线,就能从对方阵线中挑一个作为俘虏带回;如果冲不破对方的阵线,就会被对方俘虏,成为对方的一员。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把对方阵线的人俘虏完了为止。 号窑窑。是男孩子在山上地头的一种玩法。先用小镢头在地上刮出一块平地,然后用镢铆捣出两行(一行五个)圪钵,再在每个圪钵放进5颗羊粪珠。对阵双方确定头家、二家后,头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圪钵为起点,在每个圪钵里点一颗羊粪珠。点完后,再抓起下钵的羊粪珠,按顺序继续点下去。当点完手中的羊粪珠时,遇有空钵就被号成了窑窑。这样循环反复,谁号的窑窑多谁就是胜方,可以赢得一把草或一把柴。 猫捉老鼠。在地里挖出一个长约40公分、宽约20公分大小的土坑。然后,在一边竖着栽一个小镢头,横着躺一个小镢头,待土填满踩实后,把横放的镢头抽出,形成一个空洞,在洞口放一朵干枯的小花或别的物件(越轻越好)。再然后把洞口封住,用小镢头猛击竖着的小镢头。如果方法得当,位于洞口的小花,就会被吸进洞里即为取胜,否则就成为败方,因形如猫捉老鼠而得名。 跳老虎。游戏前,需在地上画一个老虎盘子(正方形图案)。一方要准备一些小石子作为小子(一般23颗),另一方需备两块稍大的石子作为老子。游戏中按照程序每人一步进行。小子的目标是千方百计围死老子,老子的目标是想方设法吃掉小子。按照游戏规则,如果小子把老子围得动弹不了,小子获胜;如果老子把小子吃得形不成包围时,老子获胜。 啃羊蹄。先在地上画一个“冈”形图案,对阵双方各选不同形状或颜色的两块小石头,摆在图案的两边。游戏开始后,按照顺序每人一步,顺着图案的线路行进,如一方疏忽大意走错一步,就会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成为败方。此外,还有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适合女孩耍法的有吃子、踢片等。 就是这些土得掉渣、俗得掉牙,难登大雅之堂、不值挂齿的玩式耍法,曾经是那么令我上瘾入迷、乐而忘忧,有时玩上劲竟忘了吃饭、干活。为此,没少挨大人的责骂训斥。然而,曾几何时这些当年盛行的玩式,渐行渐远以至今天彻底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电动玩具,花样翻新的电子产品。这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必然。农村孩子告别了“土”与“石”作伴的历史,迎来了“光”与“电”为友的时代。怀念中感到丝丝欣喜,失落里觉得阵阵慰藉!不过,吃惯了厚重油腻的猪羊鱼虾,难免会怀念清淡素雅的粗茶淡饭。现在若再玩一把久违了的游戏,也许别有一番情趣!E①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