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陕北大理河流域的中游,有一处曾经远近闻名的十里盐湾,这不仅是人们对大理河沿岸,今子洲县马蹄沟镇上至水浇湾下到薛家崖,大约十里长川从事生产食用小盐面积的称呼。更有意思的是,高岗率团调研、鲁艺工作团采风、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毛泽东主席“宁丢延安,不丢十里盐湾”的话语,给这里留下了让人难忘的红色烙印。如今,食用小盐的生产几乎没有了,但大理河流域的食用小盐生产是什么年代开始的呢?十里盐湾这一称呼又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探讨。 子洲建县之前,十里盐湾这一块土地属于绥德,翻开《绥德文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编撰的《绥德直隶州志》点注本,130页“盐法”中是这样记载的:“《通志》三眼泉在州西九十里,刮土煎盐,额设锅口一百八十五面。〈原按〉三眼泉盐厂衰歇,煎盐之所现在三皇峁、姜家崖等处,上下相距十余里,坐落三眼泉之东理水河岸,因卤淡不能成盐,先撒土地上一、二寸,以卤沃之,晒干复洒十余次,土咸聚积一堆,名曰种盐。复取卤以浸咸土,作圆窝形,盛以石板,通其下,沥取咸卤,以铁大锅煎之,乃成花盐。种盐之时,日晒则易成,遇阴雨则土又淡,而须复种也。”“额设锅口一百八十五面,每锅领票二十四张,每票售盐一百斤,共领票四千四百四十张,往州境销售。现查盐锅衰敝后,今只存盐锅四十八面,虽锅口不敷原额,而所产盐斤,足敷一州销售。” 众所周知,三眼泉在马蹄沟的西边约十里处,三皇峁、姜家崖在马蹄沟东的五里和二里处。我们经常说的十里盐湾,其实就是以三皇峁为中心的上下十里的种盐面积。绥德州在编写光绪版州志前,一共编撰了三部州志(有六个版本),分别是明万历年赵世勋编撰州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郝宏图编撰州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继峤编撰州志。而《通志》是绍兴十七年,也就是金天德三年(1147),南宋郑樵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200卷,分六部分,依次为:本纪18卷、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绥德州光绪版州志之所以没有按常规用《旧志》而用《通志》,我想是因为《通志》比绥德州最早的州志明万历年版,也要早近400年,因此他们选用了《通志》。这也可以说,十里盐湾的规模最迟在南宋初期或者说金朝初期(1147年以前)已经形成。而州志编写人员当时调查的实际结果也说明,十里盐湾的食用小盐生产,也是时兴时衰的。 我们已经知道十里盐湾在南宋初期以前就已形成,那十里盐湾最早生产食盐的年代又在什么时候呢?又是什么时候纳入官府管理的呢?初修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延绥镇志》,在清光绪七年(1882)增补本的白文本上,64页“盐法”中是这样记载的:“马湖峪、三眼泉、周田寨盐,即碎金驿盐也。汉桑弘羊大农部丞隶上郡独乐盐官,宋改独乐为永乐,在今鱼河堡。碎金驿康家湾以南,隶鱼河堡。计盐锅起税,每熬盐锅一口征盐十二斤,共锅八百二十八面,该盐九千九百三十六斤。征解榆林卫,为赏夫匹支用。盐地每亩税银九厘,共地一百五十四顷五十七亩六分,该银一百三十九两一钱一分九厘。征解榆林监收通判衙门,为榆林卫儒学廪生馔粮支用。凡盐行路道近,供镇城中东而路营堡并附近县。国朝除荒外岁征银一千三百六十两零充饷。城堡厅印小票,行之名曰票税。” 位于今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的碎金驿,是宋代官方设立专门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商品贸易的“榷场”。也就是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时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由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主编的明代文章总集《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八十七“防秋事宜疏”中曰:“魚河之南,米脂之北,背乾川碎金驿为运道咽喉,宜增设重兵防守。”这说明延绥镇时,从榆林到绥德,沿途设归德、鱼河、镇川、碎金、银川(今米脂)五驿,是西北边地与内地商业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再加上碎金驿又是官方设立的交易市场,因此就把延绥镇管辖区马湖峪、三眼泉、周田寨生产的食用小盐,称之为碎金驿盐了。而桑弘羊是汉武帝时大臣,在担任治粟都尉兼领大司农(公元前115)之后,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盐铁问题进行了整顿。他选派了得力的大农部丞数十人,分头到各郡国,在整顿原有盐铁官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批盐铁官。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二十七郡有盐官共三十六处,铁官在四十郡中有四十八处。碎金驿盐就是那时纳入上郡独乐盐官管理的。这也说明,十里盐湾的食用小盐生产,在公元前已初具规模,纳入到官府的管理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延绥当时面积之大,三眼泉会不会在其它地方呢?不会的,前面“《通志》三眼泉在州(绥德)西九十里,刮土煎盐,额设锅口一百八十五面。〈原按〉三眼泉盐厂衰歇,煎盐之所现在三皇峁、姜家崖等处,上下相距十余里。”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你还有疑义的话,清康熙十九年(1680)曾任延安知府王廷弼的“中东两路盐法议”中,“马湖峪盐,皆以人力煎熬。隶之绥德者,为三眼泉。隶之米脂者,为周田寨。隶之鱼河者,为永乐仓。当日止计锅税盐,而无票税。票税之后,自明之天启年间始,国朝因之。”(见《延绥镇志》白文本319页)也可以为证,三眼泉属绥德州毫无疑义。 综上所述,大理河流域的食用小盐生产,在二千多年以前就纳入了官府的管理之中,在将近一千年前,已经形成了十里盐湾的规模,至于初次开采的年代,食盐作为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旧石器时代,因为动物血肉里包含有足够人体所需的盐分,因此对食盐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当人类从肉食为主转向谷食为主的时候,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吃盐的需求就发生了,可以说最少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也同三眼泉周围,遍布新石器时代遗址相吻合(见《中国文物地图集》)。 因此,《子洲县志》1993年版本,200页“食盐工业”中“本境小盐生产历史悠久,据《绥德州志》记载,明代即产小盐,据说‘初出于城(绥德)西百里三眼泉,后三皇峁上下尽成盐滩,旺而且美。’”应该予以更正或增补。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