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清楚地记得,爱上这座城市的最初,是因为我爱上了这一条条古巷。 那时还早,是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我就读在这座城市的一所学校。每次从位于郊外的学校走进市中心,都要通过这条或者那条小巷子,也就是在那时,我才懂得了在课文中描述了无数次的巷子的真正含义——两旁各种建筑的围墙之间所形成的空隙便是巷子。所以,巷子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直有弯,有新有旧,年少懵懂的我,每每穿行在这些巷子间,总有一种近乎神秘的感觉。在当时的印象中,这些古巷就像这座古城的脉络,清晰古老,泛着岁月的光泽。 2005年的时候,我举家迁到榆林大街八狮巷,巷子成了我每天进出的必要通道。我也因此开始了和巷子的频繁接触。 榆林古巷的布局由南向北顺序排开,而且大都是东西走向。大些的巷子还有上巷、中巷、下巷之分,以此来确定准确位置。当然,好些巷子与巷子之间也会有连通,这种链接下形成了的巷子星罗棋布,四通八达。 从住在大街到离开大街的几年时间里,我走过的巷子连自己也记不清楚。每次行走在那些纵横交错的近似迷宫的巷子里我总是满怀疑惑却又感慨不已。据邻居年近古稀的张大爷说,他从小在榆林古城长大,但这城里究竟有多少条巷子,没有人知道。由此可见,这些巷子的数量之多之神奇。 从功能的角度看,巷子与巷子也有区别。比如那些狭小的巷子只起着单纯的通道作用,而大些的巷子的功能就丰富了许多,不但能供行人通过,并在巷子的两边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商铺,俨然一条条小型的商业街道,热闹繁华。 行走在这些巷子里,你常常能看到一些平常的房屋之间突然冒出这样一幢特别的建筑来:高大的院墙、高大的门楣和门楣上各种绝美的雕饰,这些东西都有些陈旧,被岁月腐蚀过的墙体和门楣都有些斑驳,但透过那些精美的雕刻,当年建筑的威严奢华显露无遗。毫无疑问,这里的主人当年要么功勋卓著,要么富甲一方,他和他的庄园曾经给这小巷带来的繁华和传奇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想象的。这样的巷子在榆林古城并不少见,它的贵胄之气证实了这个塞外边城当年的锦绣繁华。 我平日行走最多的是那些比较大的巷子。从那里淘来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的同时,感受着古巷特有的文化氛围。根据榆林市政府改造步行街,再现“六楼骑街”、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举措,原来的巷子大多保持原貌,就连装饰布局都是统一的古色古香,门面上某某客栈、某某记、某某部……每次徜徉在这条巷子里,看着挂在商铺门楣上或圆或方的红灯笼,你都会产生走进某个影视剧情节的错觉。 榆林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史料记载,榆林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周、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以后,分属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设榆林卫,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撤地设市。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古巷千年的文化底蕴,而每条巷子都是这些文化底蕴的承载与合成。 我不敢说这数不清的巷子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但我敢说,当年风云历史的那些人物通过这大大小小的巷子时,一定留下过自己的脚印。每次走过小巷,鞋跟叩击在古青色的砖块上,我都会感觉自己脚下的厚重,我不知道自己究竟重复了谁的脚印,但我能依稀感觉到这些脚印背后的风花雪月。 岁月悠悠,古巷穿越时空而来,帮我们翻阅着过去,解读着未来,他必将和我们一起见证着古城日新月异的风貌,并继续续写着古巷和与古巷有关的历史。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