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横山县政协主席孙炎波同志自己撰写了《我的有生之年——孙炎波自传》。“自传”里虽说的是个人的生活琐事,但其中悟出大道理令人越读越想读。 “自传”包括了前言、正文、后语、注释四个部分。它既是作者一生中生活、学习、工作的真实记录,也反映了作者德性含量和政治含量的具体检验,可谓是一部别开生面、富有独特性的新型“自传”。“自传”给我感受最深的有几点:
读书全靠自用功 今天不能推明天 炎波在自传中自谦:我为人不聪明,记忆力较差,脑子反应也慢,但学习成绩不错,上小学常是班上的三四名,有时也是第一名,考入横中时以“高才生”被录取,初中毕业成绩好,保送到高中,高考时以榆林中学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为什么我是一个智力平常的人,能有这样的好成绩呢?我的总结就是刻苦学习。我上小学时,因家穷买不起油灯,晚上不能看书,就睡下想书,就是把白天教过的功课一门一门往过回忆,记不起的地方,点着火柴看一下,然后继续往下想……这样反复几次,一天的课程就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同时,还把不会的记下来,第二天向老师和同学求教。 上了中学和大学,学习条件好了,但政治活动多,生产劳动也多,我又担任学生干部,每天很忙,我就设法在晚上把白天耽误的学习时间补上。大学时,一般在十二点以后休息。我的看法是:学生每天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今天的任务不能推到明天。因为一个人从生理上讲,一天的理解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效果就不好了。所以作为一个学生,每天都要学习,每天都要理解、记忆,这样久而久之就学得多了、记得多了,积累的知识也就多了,成绩自然好了。
吃完羊肉要开钱 打来电话叙原委 横山政协委员高振明在延安富县搞工程建设,他想用自己的钱给家乡高镇村修一座桥。1991年春季开工,桥坐落在鹰卧山下的小河上。大桥开工一段时间,孙炎波带领10多人,乘坐两辆吉普车前去视察。先由高镇乡的干部和高镇村的干部汇报工程进展情况,然后到工地视察,视察完都感到很满意。孙炎波说:“要注意节约,用好每一分钱,保证质量,不要让投资者感到失望。” 随后乡党委书记带他们到了乡政府,休息了一会儿,又带到大桥施工所,杀了一只羊,盛情招待。面对此情,炎波心里不高兴,吃完饭,他要每个人拿出5元交饭钱。乡政府的同志根本不让交钱,推来推去还是没交下。 政协的同志走后,高镇乡的领导抱怨说,这次把孙主席没招待好,孙主席恼了!孙炎波听了这句话,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说:“不是没招待好,而是招待的地点不恰当,县上部门很多,若大家来视察工作,都在施工所招待吃饭,会给投资者造成什么印象,如果把钱乱花了,能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他们听了这话,诚恳地接受了批评,表示今后再不会到施工所招待客人。 正因为这样,这个桥修得很好,投资者心中乐意。此后,高振明又投资了100多万元,在小理河上一连修了4座桥,大大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当地人一提到高振明,都交口称赞他这种疏财乡党的精神,说他有了钱没忘本,时时记着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 这篇简朴的回忆,深刻揭示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顾全大局的精神。
砖厂失败找原因 全部责任在自己 炎波在他的“自传”中写了“办砖厂失败”的文章,写得详细真实。他把错误的原因,最终归到身为决策者的自己身上。这是炎波实事求是、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 书中写道:1991年初,横山县委要求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在机关办经济实体,解决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县委的要求,政协也到处找项目。就在这时,横山镇高家洼村的一个村民叫张月强,来政协机关说他承包了村里一个砖厂,需要扩大规模,要我们同他投资合办。我们抽了政协总务副主任和一名干部带上铺盖和办公用品在那里筹建。他们从山西买回了电机和砖机,雇了一些工人就开始生产砖坯子。这一段很顺利。砖一出窑问题就来了。我们的砖厂建立在该村的一个山沟里,在取土的山上有一家人的3孔烂土窑,原来要300元没人买,现在人家向我们卖7000元。有人又说我们取土打炮,把他们的窑洞给震裂了,要赔偿,显然有的是敲竹杠。我们找村干部,村干部说,张月强承包了砖厂,你们找他去。确实这方面的事应找张月强,而张月强在村里说话没人听。没办法,我们把村委主任吸收了进来,给他了股份,让他参与砖厂的领导,砖厂又开始运转了。 不过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用电又有问题了,我们又把承包村上电的村民吸收进砖厂,同样给了股份。 砖厂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天也不作美,夏季的一场洪水,把好多砖和做好的砖坯都冲走了。电机、砖机虽然保住了,但砖厂伤了元气,慢慢垮下去了。 政协办砖厂,反映出我们的工作作风有问题,办砖厂本来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应细微调查研究,反复论证,要把用电、取土、打炮、洪水、领导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但我作为一把手没有这样做,只是粗枝大叶地看了一下,就轻率决定,这样做没有不失败的,这是我的责任,是我工作中沉痛的教训。
勤政为民做贡献 公私分明建家园 横山的干部,群众中提起孙炎波的为人、品性、工作作风等,一致公认: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群众评价他是“勤政廉洁的放心领导”。孙炎波是只知为他人着想,不顾个人的苦行僧吗?否,他很有经济头脑,很会勤俭持家。从他“自传”中写的“孙家大院”一文说明,他怀有公私兼融的正确观点。横山的新老干部中,在七八十年代时期,没有像“孙家大院”的第二住宅,群众不仅不反对,还用赞扬的口气说:“治国治家一个理,会治家才会治国。” 他说,四叔父在横山仓库湾挑水掉井后,我们就准备找地方去住,正好横山县委副书记刘建明调佳县当了县长,房子要卖,地点就是现在的郭水湾十号院内。我和爱人知道后,当即去他家商议。两间大房一间小房他开口要800元,我们没还价就给了那么多。这两间大房是1967年他和原商业局长刘思聪一块儿修的,一线四间,修好后各分两间,小房是他以后修的。 我们这三间房位置在东边靠山崖,院子很大,房前有15米,房后有七八米。买成后,我们当年就住了进去,这里虽然还挑水吃,但是道路比较平坦,走起来没有危险。勤劳的四叔父在房前院内种柿子、茄子,房后种旱烟,每年种的蔬菜除了我们吃外,还有剩余。 我没有把这三间房让给儿女,自己去住公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院内进行了四次修建。第一次,把原来一间土木结构的小房拆了,修成一间砖木结构的大瓦房;第二次,把东边的山崖用火药炸下去,修成四孔砖过顶的薄壳窑,这四孔窑比原来的院高两米多,窑前留两米的院,两边修了两个小房,称为上院;第三次,在三间房的对面修了三间楼板房,房后不足两米的小院称南房;第四次,把原来砖木结构的三间瓦房改修成三间楼板房,并在两边修了一个大门,这就修成了一个四合院,就是孙家大院。我退休后,常年住在北京,地方空着,没人照看,2007年卖了,真舍不得。 我在这个院子住了30多年,这个地方浇灌了我们全家人的心血,特别是我爱人,她省吃俭用节省下的800元钱买下了这院地点,它是我们的全部家产。 孙炎波的“自传”注释中,还对中国近代史作了专述,其意在让青年一代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同时也供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波澜曲折。 该书是孙炎波有生之年的“自传”,还不如说是一部有血有肉、有价值的传统革命家史。炎波的自传,自始至终渗透国情、民情、人情,可谓是三位一体,因而对人的启发和教育也是多方面的。“自传”之所以能吸引人、感召人、教化人,其绝妙之处就在这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