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视窗 榆林小曲
炎热的夏天, 白天的街市行人寥寥无几, 就连卖凉皮的大姐都连连叫苦:“天太热了, 人们连凉皮都不敢出来吃了。” 与之相反, 凉爽的夏夜, 灯火辉煌的广场和街市则成了人们不二的选择。在习习凉风的抚摸中, 在柔柔喷泉的滋润下, 含着美味的雪糕悠然漫步广场——这似乎已经是难得的享受了。但是, 静静的触觉感受和微微的味觉刺激似乎还不是很过瘾。这时候, 一缕土色土香的榆林小曲徐徐飘来, 整个夜晚似乎一下子就活起来了, 顿时有了无限的灵气。 每天晚上, 在世纪广场的走廊里, 你总能看到排成长龙的人群。走近一看, 你会发现, 裹在人群中间的竟是那些免费唱着榆林小曲的民间歌者。歌曲纯朴自然, 表演者热情饱满, 听得男女老少如痴如醉。 那么大家耳熟能详的榆林小曲, 到底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学问呢? 榆林小曲形成至今, 演唱只在城区内进行, 从不涉足城外。因此, 其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各种生活侧面, 具有浓郁的里巷之曲的特点, 与农村流传的歌曲有明显区别。 该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 又名榆林清唱曲。它属于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城镇文化的代表 “明清俗曲” 北传的遗绪, 到现在已有三五百年的历史。它取坐唱形式, 一个人单唱, 间有对唱或对白, 男扮女声, 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 另加琵琶、 筝、 三弦等弹拨乐器, 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 具有明显的南方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 该种小曲和榆林当地的语言、 民间音乐交融结合、 吸收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惜文 整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