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变得特别金贵。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吧?孩子一家只有一个,可父母加上四位老人,“幸福六加一”,真应了那句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脑袋上怕吓着。 外国人养孩子似乎不这么娇惯。一次在超市,一对洋人夫妇推着半车商品,带着两个孩子排队付款。两个孩子约摸七八岁,一男一女,一刻不停地嬉耍,在不锈钢栏杆上翻上翻下“攀杠子”。 突然女孩儿一把抓空,“咚”的一声头朝下重重磕在水磨石地上,小姑娘咧嘴要哭,可一见我注意她,马上转悲为喜,一翻身又攀上栏杆——再回头看那对夫妇俩,叽里呱啦热烈交谈,对孩子连看都没看一眼! 我有个同事,在日本呆了多年,回来后身上还沾着“东洋气”。他有个上小学的男孩子,大概三四年级吧,每天一个人上下学,他和爱人从不接送。我们劝他说:“学校隔着条马路,多危险?”他一笑说:“一个男孩子连马路都不会过,能有多大出息?” 当然,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赞成他的说法。虽说那条马路有过街天桥,但如今的社会秩序、交通状况还是让人担心。就是爹妈放心,家里的爷爷奶奶也不干啊。 现如今的孩子“享受”着家长的过多关怀,于家长而言,是尽到了心。但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家长包办了一切,上下学替孩子提书包,回家后给孩子预备可口饭菜,还要三天两头带孩子上肯德基、必胜客。至于接送孩子上各种班,更是家常便饭。有的家长还要替孩子做作业、熬夜解“奥数”题……孩子们遇到矛盾,家长更是全包全揽:因老师批评孩子而向校长告状,孩子受同学欺负,家长出面找同学或其家长算账…… 家长开足马力,还动员了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关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为他们制造了一个透明而坚固的温室外壳,创造了尽可能好的条件——然而这真是对孩子好吗? 将来孩子升入大学,进入社会,您还能替他做作业或完成老板交办的任务吗?还能为他遮风挡雨,处理一切矛盾吗?如今一些大龄男女连“搞对象”也需要父母出马、陪伴,是否也是过分呵护结下的果子? 有人主张对孩子要进行“挫折教育”,可是,学校也不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主体——现在的学校,连公布成绩、排个座次都不允许(这其实倒是一种挫折教育,让每个孩子接受自己制造的结果)。试问学校对学生搞了“挫折教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哪位家长肯善罢甘休?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对下一代不但要用心去爱,更要用脑去爱。唯有糊涂的家长,才只会一个劲儿向孩子嘴里塞美味,向孩子口袋里塞压岁钱,还以为是在爱他们。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呼吁“救救孩子”,我始终没看懂,不知那时的孩子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不过我们目前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却切切实实地面临着危险,我们不得不重复鲁迅的呼吁:救救孩子!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