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年的高考总是人们言说不尽的话题。从它的体制模式,到它的具体细节。这当中,高考作文更是成为朝野上下的谈资。其原因,一是作文在所有考题中相对不太具有专业性,谁都可以褒贬上几句;二是我们的文以载道的传统使得不少读书人常常会将一篇小小的千字文放大地视作“千古事”,而这承担着为国家甄选英才之任的高考作文则更是意义不凡,它既是国家考量人才的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亦是“国家观念”的有意无意的外泄。 随着信息传输的即时迅捷和自主命题的省市的增加,每年的6月7日9时一过,一场高考作文题的“春晚”便会在媒体上如期开张。不过也正如春晚所面临的处境一样,这道高考作文题的大拼盘今天人们品评起来似乎已有些渐觉乏味。而这乏味的原因就在于它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很难让人如沐春风,了无新意四平八稳,见之让人难以产生创作的冲动。 纵观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上看基本上还是三大板块:社会、人生和生活。而触及社会的内容似乎正逐年萎缩,今年满打满算不过三道:北京卷的“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全国Ⅱ卷的由“代人买体彩获奖”分析做人的诚信的问题和八省区合用的新课标卷的分析“中国崛起的特点”这样三则。在这三道考题中,全国Ⅱ卷中“买体彩”的话题已不新鲜,一是事发当时媒体上早已热议纷纷,二是春晚上以此为原型敷衍的小品更是让这一不新的新闻家喻户晓。在传统道德观念的濡染和官方媒体的“正面暗示”下,这道题实际上已没有太多的自我表达的空间,估计学生十有八九会站到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的占调查总数的22.1%的那群人当中。你想:谁敢在高考考场上去挑战道德、挑战舆论呢?至于新课标卷中那道讨论“中国崛起的特点”的作文题,我觉得是今年全国19道题中最不像作文题的,把它放到政治试卷中考似乎更合适。一是这道作文是典型的只能报喜不能报忧,二是从“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6个方面论述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堕入讲大话、官话、套话的境地。倒是这“发展”背后的成本、隐患及遗留问题我以为很值得一议,且不少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孩子们敢谈这些吗? 唯一我觉得值得一谈、大概也有话可谈的是北京卷的关于“乒乓球赛中国夺冠”的问题。乒乓球今天已被中国人玩成了孤独求败的独门独技,但也玩走了观众,玩掉了外人的兴致。其实,酿出这一后果的酵母乃是我们的举国体制。澳网法网上李娜的表现昭示了中国体育体制之外的成功,在不太发达的网球项目上中国人可以有如此巨大的突破,乒乓球几乎已是全民皆兵了,还有如临大敌的必要吗?我们实在该将银子多投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去了。 有关人生和生活哲理的作文题今年依然风光无限,占了高考作文的六分之五之多,计有16篇。如果再联系起前几年的作文题一起分析,真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比如河北、广西今年使用的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为“期待长大”,而2010年江西卷出的却是“找回童年”。这组看似龃龉的作文题中的“围城情结”折射出的或许正是人类身与心、心与境的矛盾,透露出人们对于成长的期盼和焦虑。人生只是单行线,没有回归的旅程,所以越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越会加剧这种矛盾心理的滋生。而四川卷的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只不过比“期待长大”更宽泛一些,或许正是为了让饱受灾难的灾区人民放眼未来,期待更为美好的生活?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是“回到原点”,与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异曲而同工。“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卷中对“原点”的定义用来诠释“常识”亦恰到好处。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强省,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不是也得益于他们遵循常识、回归原点的处事方针呢? 今年的浙江卷和安徽卷都是在“时间”上做文章。安徽卷一改往年煽情、朦胧的特点,直截了当地以“时间在流逝”为标题,简洁固然简洁,但这样的文题未免过于空泛了些。从“子在川上曰”的经典,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民谚,人们已涉猎太多,你能叫中学生们再敷衍出多少富有新意的篇什?而浙江卷则是一则材料作文,文题“我的时间”中“时间”的含义已不复为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即“物质存在的可用钟表来量度的属性”),而是一种外在的和内在条件,“我的时间”也就是要考生写出在一种完全为个人所特有的空间和时间里怎样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材料中的一段话很耐咀嚼:“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而这样极富意味的材料却被冠以“我的时间”这样一个容易引起误读也有几分俗气的标题,我总觉得多少有些遗憾。而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没提到时间,但亦与时间有关。这道题更富于哲思,也更玄虚一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昭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昭示一切都不会过去。“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等诗句,无不诠释着“过去”与“不会过去”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沉吟再三。相信上海考卷中会出现远超过安徽浙江考生的纵议古今横论中外的清议之作。 江西卷和福建卷的作文也在谈古论今,但笔触似乎更多地指向了“人生观”的探讨。江西卷引用了《孟子》中的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让考生就此发表议论。我理解孟子的快乐——家庭和乐安康,道德上问心无愧,再做点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但我不理解这位积极进取的儒家代表人物何以不把“王天下者”包括在内。是不屑,不愿,还是不敢呢?而福建卷的作文材料是一段袁隆平的话:“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在许多考生一心奔着金融、政界、大型垄断行业而去的时候,我们实在太需要像袁隆平一样的既踏实工作又有着浪漫情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了。袁隆平似乎早已进入到了孟子的境界,那就是在别人看来未必起眼的平凡事业中获得一种无上的快乐。这正如江苏卷“拒绝平庸”这则作文的提示语中所说:“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原则,无鉴识,无坚守。”这则作文题有别于前些年江苏卷作文题倾向于空灵、诗意、高蹈的特点,更直白,更无可趋避,当然也少了一丝文化气息,仿佛是这片流行着吴侬软语的土地上奏出的一曲铿锵的旋律。 山东卷的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恰好与湖南高考卷作文题构成了一种互补。湖南卷是一道材料作文:一位歌手过去登台后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后来变成了“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请对此发表感想。“这世界需要你”这道题,可谓语重心长,特别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处于坎坷和困厄中的孩子来说,更有一种感染力和亲和力。但“世界需要我”并不等于处处、时时以我为中心,而应当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其实又何止是艺人如此,那些“不为人民服务”甚至“专为人民币服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岂不更当这样? 辽宁卷的作文题的引用材料可以视为《皇帝的新装》的翻版。所不同的是除了众多对着蜡制的假苹果说“香”和一位坚持说“不香”的学生之外,多了一位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而不直接回答的同学。这似是在讽刺人们的盲从权威,批判人们的经验主义,同时也为那些不愿违背自己良心说假话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你不愿说假话可以顾左右而言他。联系现实,应当有感而发。天津卷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似乎也不算新鲜,古人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早已揭示了“镜子”的功用。只不过天津卷选择作为材料的不是这类镜子,而是“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但其道理应当是一样的。透过这类镜子,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非常状态了的现实,其实,这种“变态”了的现实反可能比我们肉眼观察的世界更真实可信。 重庆卷2010年作文题是“我与故事”,有人爆料这是在重庆上下大讲“红故事”的背景下出的题;今年重庆卷作文话题为“情有独钟”,该不会要求大家一律都钟情“红歌”吧?最难于理解的是湖北卷的作文题“旧书”。我无法猜出出此题目的背景,该不会是湖北已率先实现了课本循环使用?还是让学生重温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的钻劲?就像“提篮春光看妈妈”“踮起脚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每年总会有一些叫人莫名其妙的作文题出现,让你难以推估命题者的初衷。最让我钦佩的是那些考场上的孩子们,他们面对巨大压力,面对如此“绝题”,依然可以洋洋千言,绽放应试教育的奇葩。 面对2011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在直面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些严峻现实)上依然不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趋势;“务虚”之风依然强劲,玩味人生、体味生活的作文题占据了作文市场的绝对份额。命题整体上逊色于自主招生作文题。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作文考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期望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专家在下一年的命题中能向这位教育专家的高考作文观靠近一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