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进了杜甫草堂,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从脑海里泛起,果不其然,这里放着一首背景为凄楚音乐的调子在烘托着一种气氛,营造着一种气场。 真正走到杜甫的茅屋前,方才明白,这是后人所修,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杜甫在这里生活过四年,留下240多首诗。当年,这里不过一亩之大,现在这里240多亩地。这对寸土寸金的成都市区而言很是令人感慨。这里是典型的园林式草堂,小溪、树木、山石相映成趣,但就那树木,种类多样,有的放出一种奇香,其环境之美丽堪称一绝,让人置身其中有一种接通地气、接通中华文化精髓管道的感觉。 游杜甫草堂,是需要心静下来的,是需要脱离团队的,是需要远离导游的,是需要带着一颗朝圣的心而来的。在这里我看到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我忽然明白:后人之所以用240亩地来专门纪念杜甫,这大概不仅仅是对他生前居无定所的补偿,而且是对其地位的一种相称。 我看到在介绍杜甫的生平时有这样一句话:杜甫用饥饿之身游天下大事。我想“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句话最适合他。公元760年,杜甫流亡四川的时候,已49岁了。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盖了三间茅房,从此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漂泊生活。经过科举不及第、客居长安十年仕途无门路、被叛军俘虏半年、偶获左拾遗官职却直言遭贬等一系列打击,此时的杜甫已是心力交瘁、贫困交加、伤痕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依然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他对民族国家的前途充满一种忧患感,他虽然在民间,但他觉得自己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杜甫在生活困顿之际,依然写下不少热爱生活的美好诗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也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公元765年,他生活的依靠支柱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举家离开成都。 凝望杜甫的画像,心中有两种感受澎湃不已:一是袁枚说过,江山也要伟人扶。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名人的诗作在,这山、这水、这城就多了文化的意义、多了文化的品格,这杜甫草堂即是;二是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现实主义给今人以很好的启示。今天,生活巨变,物质多了,但物欲却塞满了一些文人作家的心灵,忧患意识难觅了。如果让他们在这里寻找忧患意识的气场,应该是一件有必要的事。 美国现代诗人罗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的价值就是他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荷马史诗》、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 游杜甫草堂:一种浓浓的文化气场浸润到有感知者的灵魂中来。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