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促进榆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上,市上将实施“135531”文化大市建设工程,围绕“西部文化大市”这一目标,完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发展“三大任务”;实施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骨干企业培养、文化园区建设、文化精品生产“五大工程”;采取文化体制改革、财政资金投入、人才兴文战略、文化项目带动、突出企业主体“五大举措”,打造“30个文化建设项目”,筹措百亿元资金用于文化建设,推动榆林文化大发展。这样的发展规划符合榆林实际,具有远见卓识,令人鼓舞。 纵观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成就斐然。一是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二是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得到保护和发展;三是丰富的人文及宗教遗产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文化节会在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文化艺术类期刊杂志发展迅猛,空前繁荣。市文联主办的《陕北》、市文化局主办的《榆林文化》、市诗词学会主办的《榆林诗刊》、市陕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陕北文化研究》等杂志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全市12个县(区)期刊杂志的发展也很快。有的县还创办了两种杂志,如神木县有《神木》和《草原》;靖边县有《无定河》和《三边文学》;米脂县有《盘龙山》和《米》杂志;子洲县有《陕北文化》和《大理河》。绥德县有《绥德》,清涧县有《清风》,吴堡县有《铜吴堡》,横山县有《横山文苑》,榆阳区有《榆林文艺》。市上的主流媒体——市委机关党报《榆林日报》开办的文艺副刊,更是作品上乘,影响深远。这些期刊杂志,都呈现出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对促进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和对外开放宣传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陕北》杂志已成为我市文学艺术核心期刊。 然而,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我市目前期刊杂志的创办很不平衡,离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差距。有些杂志没有把本土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有些杂志没有把本土的专业作家、诗人和业余青年作者的创作潜能发挥出来,表现为对文学艺术人才的不重视、不尊重,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对人才、财力的投入都很不到位,以致于出现了继柳青和路遥之后的断层局面,不仅出不了文学大师,而且也拿不出几部很有影响的大作来,就当前所见的一些杂志,质量也不敢恭维。 为了进一步打造“书香榆林”,把我市建成“西部文化大市”,就必须把我们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拿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名片来。 我以为,当前市上必须集中力量,办好一本杂志,使其成为特色鲜明、文化厚重、有时代感并与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相匹配的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地市级期刊,成为我市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提高榆林的文化品位。为此,我谈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建设。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真正重视文化建设,组织一支强有力的编辑班子和写作队伍,健全领导机构,做到组织有保障。二是整合几种刊物,办好一种杂志。要把现有的《陕北》、《榆林文化》和《榆林诗刊》等几种杂志整合在一起,可定名为《榆林文学》或《榆林文艺》,像延安一样,把榆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到杂志有特色。三是集中全市人才,创办高水平杂志。要把全市各县(区)的写作高手组织起来,竭尽全力办好一本杂志,做到杂志有质量。四是扶持艺术大作,奖励突出人才。要鼓励和扶持出好作品、出大作品,对创作出较大、较有影响力作品的文学艺术家,要予重奖,并向上推荐宣传,做到创作有信心。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办好刊物。要做好办刊预算,核定经费支出,全额拨款到位,做到经费有保证。六是争取上级支持,实现公开发行。要向上申报批准国内统一刊号,争取在全国出版发行,提高榆林的知名度,做到发行有数量。七是发展县(区)刊物,每县都有杂志。各县(区)要倾全县文化之力,集中办好一种期刊,突出县城特色,形成集宣传、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期刊,做到县县有名片。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