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到一地,首先要看的是这个城市或地方的博物馆。这已成为我多年的习惯。 听说榆林要修建博物馆,我激动难已,独自又在续着我久作而未醒的梦。 一定意义上讲,博物馆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最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博物馆所藏,大多是代表这一民族或地区历史积淀中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可以说,博物馆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高雅的艺术品原本属于皇室、达官、巨贾、神殿和私家等的内设或密藏,是民众无以接近的神秘之物。一旦置身博物馆,仿佛时光倒流,让那些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都浓缩在了短短几个小时的浏览中。群宝荟萃,犹如陈酒,令人陶醉;又似佳茗,让你回味无穷。 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事实上是“没有围墙”的景观,是大多数人可以亲历的对象,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是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无师课堂。我每每走进博物馆,耳听、眼观,有时伫立在一件精美的商周器物前,一种喟叹祖国辉煌历史,钦佩先民卓越创造,感怀民族伟大精神的情感油然而生。正如培根所说:博物使人深沉。
(二) 榆林经济在腾飞,城市在扩展,而且日趋现代化、文明化、中心化。我时常梦想,日益繁荣的榆林市在筹谋城市规划中,特意劈出一块面积,打造起一座博物城来,会是怎样的情形? 人类从狩猎、游牧、农耕,一路走来,由定居慢慢聚集到集镇,再发展到城市。可见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成果,又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高楼大厦组成了有形的城,而文化则是无形的魂。一座城市有没有魅力,就看这个城市有没有特色,而特色之基、它的灵魂是文化。博物馆恰恰又是演绎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榆林历史悠久,又属于古边陲重镇,历史上战争频仍,人文荟萃,史前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等文化现象齐集于榆林,可谓人文资源积淀深厚;而先民们留下的每一种文化遗产,都足以建立独立的博物馆。 建立博物馆,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先民遗产,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富裕了的榆林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市、书香榆林方略的重要环节。 试想,博物城或者博物馆一条街建成之后,星期天、节假日游人如织,师生们一簇簇、一拨拨来参观学习,青年人、老年人不时来探究人类祖先所走过的路,直令千载下,怀古意无穷,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和谐图。
(三) 博物馆原本是用于保存、展示和研究具有文化意味的事物的机构,但其功能逐渐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其公共教育价值日益凸显。 博物馆常常被理解为大千世界中遥远国度的微观缩影。博物馆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培养审美趣味的学习,提高人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人类进步的实现,有赖于从过去的和永恒不灭的知识中体现出来的真理中吸取营养。 以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为目的的收藏、展示品的真实可靠性以及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对藏品的永久性保存,博物馆是对人们文化生活和对全民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设施。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共享的博物馆形式,这本身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 从这点上讲,建设博物馆,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杨历史文化,促进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打造一个好的博物馆,又是提升一个地方文化品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四) 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门艺术,博物馆有其共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其个性,只有形成博物馆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博物馆定位的目标。所谓个性和特色,是说此馆与彼馆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包括馆藏和陈列范围应独具特色。必须要有一种历史的观念,以怎样的品评标准,在哪些方面应该达成共识,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论证的。博物馆的研究,其特点和优势在什么地方?优势就在于我们直接接触藏品。博物馆具有永久性,同时收藏又有即时性。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这件东西被卖了就没有购买权力了。譬如建一个榆林传统的手工业博物馆,即可收藏陈列榆林名震一时的手工毛毯、地毯、毛线、纺毛、皮革、制革,纺毛线机等传统工艺和工具及其操作流程。有些东西,现在不藏,就会被历史遗忘。故而无论何人及早着手榆林地方文物的征集、接纳和收藏工作,将是一件意义重大,让后人感怀的益事。
(五) 当今收藏古代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已非常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了。要走向市场的收藏道路,就必须带上鉴定的武器。作为一个博物馆,有一个研究的基础,它是应该向学者和学院的学生开放的。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也是落实信息共享、资源交流这个基础的工作之上的。博物馆最起码应该具备收藏、展示、研究、交易等功能,博物馆的功能应该多元化。开放性和公众性、公共性是相关的。就是说除了对观众开放、对学者开放这样一个概念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对世界开放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以开放的胸怀正视世界博物馆事业的先进性。 博物馆不在于大和小,博物馆的特色体现在布局范围、藏品内容、研究方向和包括我们陈列的方式,以及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方式。一家博物馆可以成为文化成就的象征,成为精神价值的象征系统。 西安市政府于2010年初提出了“把西安建成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城’”的发展目标,明确要求要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种所有制并举、门类新颖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政府提出“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博物馆,享有与国有博物馆建设同等的土地、建设、金融、税收、用水、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这无疑为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添上一双快速飞翔的翅膀,也为榆林树立了榜样。可以想见,待何时榆林建成博物馆城后,既会成为榆林市民和来榆林观光旅游者的一道文化大餐,也一定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又一张驼城名片,文化大市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六) 博物馆更是一块阵地,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演进、变迁历程。 榆林的历史同中华民族同步,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至今,上下五千年,都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陈,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水平,了解民族发展历史,弘杨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榆林博物馆可以是多元化:历史的、自然的、人文的、地理的、经济的、民俗的,综合的、专题的,如煤炭、轻纺、剪纸、石雕等博物馆;辅之以纪念馆,如路遥、柳青、张季鸾、李自成、张献忠、韩世忠、杨继业、佘太君、扶苏、蒙恬纪念馆等等。榆林丰厚的历史自然禀赋,完全可以打造成独具魅力特色的博物馆城,自然要突出其学术性、参与性、纪念性、主题性与广博性和地域特色。 榆林完全有条件大手笔超前规划,建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五十年不落后的综合性博物馆。 我曾多次梦见站在镇北台上极目望远,围绕着镇北台、红石峡高低错落、星罗棋布着数十座不同主题、造型各异的博物馆,那是一道多么壮阔而靓丽的景观。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