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注了貂蝉 抢不走历史
杜诚亮修建的 “貂蝉庙”。
75岁的杜诚亮老人。
为貂蝉奔忙半生的李长江。
眼望着山丹丹赞貂蝉 山丹丹红艳艳惹人迷, 米脂县可出些好婆姨。 好一句古谚流传远,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风风轻摆软丝儿柳, 这一句古谚有来由。 无定河西山区檀合墕, 曾出过大美人俊貂蝉。 俊貂蝉实实有闭月貌, 前年来她一直受称道。 貂蝉家乡好婆姨 唱歌要唱那个信天游, 喝酒要喝那个老白酒; 要吃红枣那就去佳县, 要娶婆姨你就往米脂走。 米脂的婆姨脸圪蛋俊, 不喝那个烧酒也醉人; 米脂的婆姨重情义, 不吃那个红枣也甜心。 米脂的婆姨最善良, 尊老爱幼好榜样; 米脂的婆姨心最诚, 舍身为国天下闻。 不信请你们去打问, 听听东汉貂蝉流芳名。 不信请你们来小城, 瞧瞧闯王家乡好女人。
在米脂民间, 广泛流传着关于貂蝉的种种传说, 而在普通百姓的眼里, 貂蝉洞更是为米脂作为 “貂蝉故里” 提供了有力的印证。走在米脂的城中乡下, 说起貂蝉这个名字, 每个米脂人都会骄傲地说:“是我们米脂的!” 米脂人民也在用自己的努力追寻着代代流传的 “貂蝉梦”。
古稀老人筹建貂蝉庙
5月2日, 在距貂蝉洞南不到两公里的米脂县杜兴庄村, 记者见到了一直在为 “貂蝉庙” 建设四处奔忙的老人, 他叫杜诚亮, 今年已是75岁高龄。 杜诚亮早就有了整修貂蝉洞的想法。据他讲, 貂蝉洞已经有近 2000 年的历史, 由于年久失修, 加之风化和雨水冲刷, 貂蝉洞坍塌严重, 洞口基本上都已被塌下的黄土掩埋, 仅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缝隙。杜诚亮告诉记者, 他没有什么文化, 连貂蝉洞有什么价值都不清楚, 但看见貂蝉洞成了这个样子, 他于心不忍。因为他认为貂蝉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更因为貂蝉洞是祖辈人给他们流传下来的 “圣地”。 2008年, 杜诚亮开始联系本村的村民杜诚报等人, 并号召村民集资。但由于本村人口仅有70余户300余人, 其中还有一部分属于困难户, 筹集的资金数量少得可怜。此外, 他们还找人制作了一些平安符, 拿到米脂县城去换回一些布施。其间, 他还来到了米脂县文化局寻求帮助。县文化局听了他的想法后, 颇为感动,拿出了3000元经费作为支持。 就是在这种局面下, 杜诚亮带着数位村民, 正式开始了貂蝉庙的建设。 他们首先在当地找到了一家石雕厂, 请人打造了一座高约1.5米的貂蝉塑像。杜诚亮说, 仅一尊塑像就花费了2400员的费用,加上运输、 安装等相关支出, 总计花了大约3000元。由于费用有限, 原来建庙的设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杜诚亮就拿出了自己的积蓄, 买砖买水泥, 在貂蝉洞的洞口修起了一间小小的平房, 将貂蝉洞的洞口修缮、 保护了起来。现在貂蝉洞的洞口已经有了 “铁将军” 把关, 钥匙平时就由杜诚亮保管。 除了将貂蝉洞修葺一新, 杜诚亮还和一帮村民红红火火地搞起了貂蝉庙庙会, 时间就是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九、 七月十九。杜诚亮告诉记者, 虽然只有这一间房, 但大小也是一座庙, 建庙了就得有香火、 有庙会。他们还会请当地的戏班来到貂蝉洞旁的广场上唱戏, 周围十几公里范围内的很多村民都会前来看戏、 上香火或布施, 布施得来的钱基本交给了戏班。由于戏班的要价年年在涨, 今年已经涨到13000元左右,杜诚亮一直都在担心今年的庙会可能办不成了。 按照杜诚亮原来的想法, 庙舍加上貂蝉塑像、 广场铺砖、 戏台包砖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大约需要10万元的资金。此前米脂县也有将庙会戏台改造翻新的想法, 但迟迟没有实施。在采访的最后, 老人还提出了一个希望,他盼望米脂县文化部门加强对貂蝉文化的保护投入, 可以为民间文化力量提供更多的帮助。
庄稼汉子寻梦貂蝉
1949年出生的李长江, 是米脂县杜家石沟镇高渠村一个朴实而又普通的农民, 在米脂民间从事貂蝉传说故事收集、 整理工作30余年。 在赴米脂采访之前, 记者看到了李长江的博客, 其中的一篇博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米脂——貂蝉故里, 这是不争的事实》。5月2日下午, 记者第一次来到了李长江的家中。其妻告诉记者, 他现在山中的田中干着农活, 3日一早, 在米脂县委组织部提前通知的情况下, 记者见到了他, 眼前的李长江两鬓斑白, 脚上的布鞋上粘着黄泥, 记者实在无法把他和博客写家联系起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1980年, 李长江受当时米脂县文化局局长朱国恩的委托, 以工分补贴的形式, 在耕种之余在米脂县石沟、 龙镇等乡镇的70多个自然村里专门搜集采访民间有关貂蝉的传说故事。县文化局同时还给他下达了另外一个任务——3年内创作出一个有关貂蝉的大戏。 谈到这段历史, 李长江眉宇顿时飞扬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在米脂无定河西, 尤其是石沟镇的49个自然村里, 有关貂蝉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 他将这些故事归类整理成32个, 最终归纳为一个相对典型的 《貂蝉的传说》 公开发表。米脂县文化局的贺国建在将本文收入新编县志时曾对李长江说:“能不能不署你的名字?” 他则回答:“我一农民, 要名何用?” 此后, 记者又和李长江谈到了貂蝉洞。李长江说:“自今遗存的貂蝉洞洞口, 正是当年康熙版《米脂县志》 记载的貂蝉洞。当年我曾进内探秘, 因洞深幽静, 多处垮塌, 累见白骨, 又是独自一人,故而头皮发麻心惊胆颤而退。” 他还告诉记者, 据说貂蝉洞一洞穿黄河底到山西林县才有出口; 另一洞钻祥云山底到柳家坬的墕口而出, 相传是貂蝉少年的学艺洞。 1983年, 李长江搜集整理的《貂蝉的传说》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办播出, 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为此李长江还受到米脂县的表彰奖励。当记者问起了获得了哪些奖励时, 他笑着对记者说:“没啥奖励, 就是一张奖状。” 其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办还找到李长江多次约稿, 榆林日报社、 米脂县武装部还同时聘请李长江为特约通讯员。 1982年, 由李长江创作的七场新编古典历史剧《貂蝉怨》问世。剧情主要反眏貂蝉少年时在米脂的生活情趣, 这引起米脂县领导、 榆林地区文化局、 陕西省戏剧协会的强烈关注和大力扶持。此后他先后赴榆林、 西安四易其稿, 组织专家评审。起初榆林地区文工团欲彩排演出, 但因署名问题未果, 其后朱国恩调榆林民间艺术团任职, 要求李长江将剧本改为民间歌舞剧, 此后又因领导变动未能排演。 1989年, 山西一县剧团出资800元欲购买此剧本作为国庆40周年献礼剧目, 但很快就被朱国恩局长制止。李长江说:“我刚蠢蠢欲动, 就被老朱(朱国恩) 一席话说得我无地自容。他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你是米脂人, 县里安排你做了这个工作, 虽然没有演出, 但现在你把它卖了,你不感到羞辱?’” 从此这个剧本就一直压箱至今。 李长江的父亲李馥华 (1906~1966年),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据李长江讲, 其父曾是陕北地下党的创始人之一,《米脂县志》 有相关记载。1927年, 李馥华就担任共青团米脂县委书记, 刘澜涛夫妇均为其助手。李馥华生前曾有一篇关于貂蝉的撰述——《貂蝉洞犹见貂蝉》, 李长江回忆说:“文中盛赞米脂物华天宝、 地灵人杰, 难怪能出貂蝉如此美人。” 手迹已毁于文革时期, 现仅残存三十几字,实为可惜。 采访的最后, 记者谈起了 “米脂故里” 被临洮抢注的事情, 没有记者想象中的气愤或者激动, 李长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抢得了人, 抢不了历史!” 他认为, 貂蝉就是米脂人, 就出生在米脂石沟艾好湾的貂蝉洞, 这是不争的事实, 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 在李长江博客里, 记者还摘录了一首诗: 宁可信其无, 谁愿说虚渺, 真若寻故里, 非米脂莫属。
本版文/图 记者 满孝永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