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办公室的桌子上、书柜里有10多种报纸,多了读不过来,只选《榆林日报》副刊来读,浏览新闻版面,细读副刊,把一些好的作品剪下来,端端正正地贴在报集上,闲暇之时、茶余饭后随便翻翻,细品慢嚼。看到美丽的画面,手舞足蹈;读到动情的诗章,大声朗诵。我是《榆林日报》的忠实读者,也是它的忠实作者。对《榆林日报》副刊的每一期我至再至三地拜读,百读不厌。 对副刊的情感,在阅读中产生,在交往中加深。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经常阅读到副刊上的散文、诗歌、曲赋等。副刊是文化视野的扩宽,艺术门类的延伸。我是搞新闻工作的,除写新闻外,还写些散文、随笔、杂谈之类,将积于胸内的欢乐、悲伤、哀怨、忧愁和人生感悟,一吐为快。 副刊是田野里一朵散发着清香的山花,是山涧里流淌出的一股清冽甘泉的泉水,是一坛陈酿多年的美酒,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是午后一抹亮丽的彩霞。副刊里有乡村袅袅炊烟,有城市的烦躁喧嚣,有人情冷暖,有世态炎凉。有春的百花,春的芬芳,春的希望;有夏的凉风,夏的热烈,夏的耕耘;有秋的明月,秋的思念,秋的收获;有冬的宁静,冬的萧穆,冬的思考。 在副刊里能看到陕北农耕文化的石器时代,看到被遗忘在黄土高坡上的石磨、石碾、木织布机、捻线纺车、木轿……看到雄浑粗犷的大山,千回百转的深沟……一组组画面,似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在诉说农耕文化的脉络,诠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一篇篇关于陕北信天游的解读,在传承这古老的文化,解读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主题——爱。 副刊里不仅能读到民歌,而且还能读到诗歌;看到浩浩沙漠,茫茫高原,看到古老黄河,无定河;能见到老到纯熟的老作者,看到文学沃土上稚气未脱的新苗。 副刊,散发着塞北大漠、黄土高原的文化气息,翻卷着古老黄河文明的朵朵浪花,倾吐着陕北文化的深厚积淀,抒发着榆林日新月异的变化,谱写着能源新都昂然前行的豪迈赞歌! 无论你是耄耋老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年轻小伙,无论你是七尺男儿,还是能顶半边天的女子……你的心灵都能在这里放飞,你在这里像只鸟儿可以在枝头歌唱。它是文学人才的摇篮,老少皆宜的精神栖息地。 副刊是一个拼盘。如果把《榆林日报》的正刊比作正菜的话,那副刊就是拼盘。可不能小看了这个拼盘。台湾作家林黛曼女士曾经说:“台湾报纸副刊几乎引领了当代文学的发展,高额的奖金和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副刊成为文学青年步入文坛的入门券,台湾很多知名作家几乎都是从报刊副刊起步的。”我市这类的例子也不少。 副刊如拼盘,香、色、味俱全。四时小菜,包罗万象;山珍海味,一应俱全;浅酌低吟,任君挑选,其乐无穷。读副刊为享受色、香、味,能开胃润肠。有麻的、有辣的、有酸的、有甜的,还有带刺激的、有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有益于人肌肤健康的,堪称公众美味的精神食粮。有人说:“正刊说官话,副刊说人话;正刊说硬话,副刊说软话;正刊说直话,副刊拐弯说;正刊明说,副刊暗说;正刊是召唤,副刊是惊醒;正刊战斗,副刊休息……” 我爱读《榆林日报》副刊,读副刊如同一位心仪已久、楚楚动人的绝色女子交谈;犹如酷热夏天的一杯杯甘泉、隆冬时节的一股股暖流……我爱读《榆林日报》副刊,直到永远。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