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兄弟两人,摩托两辆,一套设备,就是一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在清涧县折家坪镇大陈家沟村,现年57岁的师清杨和53岁的师帅是亲兄弟,从毛驴车、自行车到摩托车,从黑白电影、彩色电影到数字电影,26年里,他们见证了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 从1985年起,兄弟俩就当起了农村电影放映员,26年里,兄弟两人跑遍了折家坪镇和周边的60多个村子放映电影。忙完每天的农活,兄弟俩组成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就开始了晚上的放映工作。“苦归苦,可看到群众的热情,心里甜着呢。”师清杨兄弟用辛勤的汗水,感悟着放映工作的苦与乐,用他们的青春岁月收获着快乐和希望。在农村文化生活单一的年代,他们为乡亲们送去了难得的快乐。 上世纪9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实行政府机构改革,电影放映改为自收自支。师清杨兄弟自费购买了放映设备,还需要去县上的电影公司租赁电影拷贝,掏上每场9元的拷贝租赁费,师清扬还要翻山越岭骑着自行车到农村放映,一场电影收费18元,而且有的村子还经常性地拖欠电影放映款,一年下来往往入不敷出。 “在农村放映电影时,到处都站满了人,有时真的是人山人海。一个月我们要走20多个生产队,一年放三四百场电影。”说起当年人们看电影的盛况,师清杨兄弟还是很兴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农村露天电影渐渐退出,有线电视、网络生活、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多元文化渐渐红火,并担当起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角。在电影事业的低落期,许多电影放映员纷纷弃影从商或弃机归田,少数留守的也因工作条件差、收费难、待遇低等因素面临新的抉择。但师清杨兄弟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依旧不减,“只要有电影放,我们还是会做下去的。” 从事农村电影放映20多年来,放映机由原来的8.75毫米升级到16毫米,直至现在换成了数码放映机,不仅不用换片和倒片,音质和画质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并且可以根据群众的需要和观众的喜好进行放映。 2008年,放了20多年电影的师清杨怎么也没有想到,从这一年起电影拷贝不用花钱租赁,由县电影公司免费为他们提供片源,到农村每放映一场电影国家还给现金补贴,再也不用年底跑到村里讨要欠下的电影款。让师清杨更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国家竟然免费给他们提供了价值两万多元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 将近30年的放映生活,让师清杨兄弟成为了国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好政策的见证人。与以往放映电影有所不同的是,农村免费电影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剧情片,增加了疾病防治宣传、“婚育新风”宣传以及“安全用药、关注农村”等宣传内容的公益放映活动,摸索出了一条“为农民送电影、为部委宣国策、为行业拓市场”的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创新了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站在陪伴多年的放映机前,师清杨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一是不断更新电影放映设备;二是丰富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片源;三是政府从经济、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