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国年间成书的《绵竹县志》载:“阎宪字孟度,东汉章帝章和年间为绵竹令,以礼让化人。县民杜成夜行,道遗贿一囊,有锦二十匹,求其主还之。或曰,暮夜无人何不持去。曰,县有明府,何敢负也。后迁蜀郡,民泣送之以千数。《华阳国志》载有阎宪歌,其词曰:阎君赋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动以礼让。” 这段话的大意是:东汉章帝章和年间,阎宪在绵竹做县令,以礼仪谦让等美德来教化百姓。县民杜成走夜路,在路上拾得一个包袱,里面有二十匹锦,他找到包袱的主人并还给失主。有人说,夜晚无人看见,何不据为己有?杜回答:县令公正严明,哪里敢违背他的教化呢?阎宪后来升迁为蜀郡太守,成百上千的百姓流着泪送他。《华阳国志》也有赞颂阎宪施政的诗句。“锦”就是蜀锦,绵竹距成都不远,同为蜀锦产地。按东汉年间的生产效率,一台织锦机两个月才能织完一匹蜀锦,可见蜀锦的珍贵。二十匹蜀锦,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不亚于一笔巨额财富。可是杜成却能做到拾金不昧,并且及时交还失主。这是一个典型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故事,可见当地民风淳朴,而这一切都是县令阎宪礼让教化的成果。阎宪主政绵竹,去苛政陋俗,公正严明,政通人和,因而受到百姓的拥戴,上级肯定,离职时才会出现感人的送别场景。 在中国历史上,县令是最基层的官员,做过县令的士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既有阎宪这样的清正廉明之流,也有鱼肉乡民的饕餮之徒,是好是坏,百姓心中有杆秤,当然志书上也有记载。 凡是轻赋税,薄徭役,与民休养生息,且能教化民众的官员都能受到百姓拥戴,成为百姓心中的好官。这样,官员们离任时乡绅们就会建德政碑,送万民伞,百姓泣涕相送;反之,只能灰溜溜地离去,且受到百姓的世代唾弃。由此可见,古人的政绩是包含两方面的,既要让百姓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又要在教化百姓、改良风俗方面有所建树。 现代社会,仍然注重官员的政绩,没有政绩不好写总结,也不能得到升迁。但是我们发现,在考察官员政绩的时候,本该德能勤绩一样不少,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成了一味注重GDP,经济数据决定一切。这样形成惯例后,官员每到一地,就大肆搞旧城改造,修楼堂馆所,造地标建筑,城市修建越来越靓丽,可是民生却并不见得都好,社会风气也实在令人担忧。 文强伏法时,重庆百姓在街头放鞭炮庆祝,可见贪官在百姓心中的位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人的政绩观照样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大小公仆们能像阎宪那样体恤百姓,清正廉明,则是百姓的幸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