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展陕北民间艺术教育
——记陕北民间艺术学校校长孙长贤和他的学校
陕北民间艺术学校校长孙长贤热爱民间艺术,立足悠久历史,不断继承发扬,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形成了以“人本、崇德、博学、创新、尚美”为核心的特色教育,精心培养陕北民间艺术人才,组织师生参加省、市重大节日和庆典文艺演出,为榆林建设文化大市做出了自已卓越的努力。 酷爱陕北民间艺术 执着追求而奉献 孙长贤,陕西横山县党岔人,1974年出生。从小酷爱艺术,1991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榆林分校)学习戏曲专业,1995年毕业后,分配到榆阳区文工团,须生演员,曾在多部戏中扮演了主角,特别是《杀庙》中扮演的韩琦得到专家和戏迷的一致赞扬。2001年开始演唱陕北民歌。他性情质朴,为人忠厚,常常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奉献精彩节目,给群众编排各种小品、小剧、秧歌等文艺节目,曾为市内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学校、厂矿、夕阳红老年队等组织排练过大型文艺晚会。 孙长贤说:“我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家庭,从小酷爱陕北民间艺术。陕北的自然条件是非常恶劣,但这里的人民执着、朴实、正义、忠诚、勇敢,把中国革命推向了胜利;这里的人民热情,奔放在困境中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是陕北千年文化的积淀,也体现了陕北文化的厚重。陕北民间艺术透露出来的正是陕北人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是人们从心灵里迸发出来的呼喊。”正是他对陕北民间艺术这种深厚情感,促使他放弃种种市场功利的诱惑,走上一条不平坦的艺术之路。 2005年,孙长贤投师艺术家白秉权教授的门下,进一步学习了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演唱方法,并于当年以一首《庄稼汉》荣获了延安市十佳歌手奖、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榆林赛区三等奖等。孙长贤——陕北农民的儿子,父辈们的内心呐喊永远打动着这位陕北汉子,他不负重望,凭借自己的勤奋,终于在陕北最优秀的民歌手中找到了他…… 传承陕北民间艺术 精心培养艺术人才 他看到陕北的文化产业跟不上陕北经济的大发展,看到陕北民间艺术需要亟待传承,孙长贤同志为了全身心投入民间艺术事业,2006年他辞去了在油矿工作的机会,回到榆林拿出自已全部的积蓄,租用农干校的旧礼堂,办起陕北民间艺术学校。 几年来,在经费紧张、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学校向前迈进,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重大课题。他认为,如果继续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方式,就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是艺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所以陕北民间艺术为主的学校,必须植根于本土,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这就是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艺术人才,也要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节目,承担起传承和弘扬陕北民间优秀文化的重任,承担起为榆林文化建设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的办学定位,那就是:坚持走弘扬民间优秀文化,突出陕北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传承基地;坚持走守正出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创新基地,坚持走规范执教、勤学苦练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秀实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条道路、三个基地”,三者相辅相成,较准确地概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追求,并在近年来教学实践中获得进一步提炼与升华,成为学校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 在理清思路、科学定位的前提下,他注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创建了以舞台艺术专业为主,兼容市场热门专业的特色专业。舞台艺术专业主要包括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小品表演、舞美设计、播音与主持、编导等。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他积极探索总结出了“基础教学——实训实践——项目驱动——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基础教学、实训实践是基础,项目即节目或任务为龙头和驱动力,通过节目的排练、演出,特别是通过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公开演出,达到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改变了过去只限于课堂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实践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结合市场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新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他的学生几次分别进京、到西安参加文艺汇演,通过大型演出实践,不仅检验了学校的教学成果,更使学生艺术表演水准得到显著的提高。该学校毕业的孙小翠被延安市志丹艺术团录用,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劳好学的优良品格,很快融入了这个艺术大家庭中,得到了团领导和同事们认可。在《挂红灯》大型歌舞剧中担任主要表演的孙小翠,舞蹈动作准确优美,为轰动省城文艺界,成功演出起了关键作用,如今的孙小翠,艺术水平更高,先后荣获了志丹县第三届文艺调演声乐组二等奖、延安市民歌大赛优秀奖和第五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陕西赛区声乐专业青年组一等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强调以培养优秀实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改善和优化师资结构,采取“聘请名师、内部培养、逐步优化”的办法:一是聘请原陕西音协主席贺艺、著名声乐教育家白秉权、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孟海平、声乐教授孟宗级、著名陕北民歌手王向荣、山西省五麟集团公司国家级编导马永年等著名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进行讲学和指导;二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技能课;三是积极对本校教师进行培养、培训,鼓励进修深造,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到行业中兼职,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学校已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以客座教授为提升,结构合理,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弘扬陕北民间艺术 教学创作双丰收 在新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他参与并策划了一系列舞台艺术精品,其中,大型陕北民间歌舞剧《风情陕北》创作取得重要进展,受到赞誉,参与策划了《唱响榆林——经典民歌汇》演唱会,其场面恢弘、构思新颖、别具风格,充分反映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2009年到2010年学生先后3次进京参加汇演比赛(代表陕西省水利厅参加全国调演,代表陕西省供销系统参加全国调演,代表陕西省中央粮库参加全国调演)都荣获好名次,他与教师共同创作的《神府煤田颂劳模》《草原煤海唱新歌》《蒸蒸日上》《黄河锣鼓》《红枣熟了》《奥运健美舞》《能源新都展新容》《黄河儿女》《船夫曲》《艄公谣》等节目,成功地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庆祝建党八十八周年陕北秧歌表演,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演出,榆阳区“春满榆阳”文艺演出,2010年市总工会举办的“劳动者之歌”庆祝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召开的文艺演出。其专业水准、教学成果汇报演出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孙长贤参与策划这些艺术精品,开创了全方位合作办学新局面,丰富了文艺创作。结合精品节目的创作、演出,他积极邀请艺术名家进行创作指导,形成了与专家合作、企校合作、院团合作的全方位、立体式联合办学新格局,丰富了办学的形式,使学校充满了活力。 为了使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得到转换,他注意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开辟了一条教学成果市场化运作的渠道,实现精品节目运行机制的创新,学校专门成立了陕北山丹丹艺术团,负责创作演出。艺术团成员既有固定的演职人员,同时也有流动的在校学生。艺术团既是对外演出实体,又是学生艺术实践的基地,与学校教学形成了有效对接。建立起了紧密配合、相互协作的精品节目运行机制。这些都是孙长贤体现特色、突出技能、适应市场、优化整合的思路,在不断展现榆林陕北民间艺术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同时,也为陕北民间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