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二十一世纪的紫阳文学,是全新的文学。在文化的大气场中,文学虽然是个体呈现,但其精神品格已经变得坚实,它像常青藤一样延伸着。这一时期,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者涌现出来,如,胡坪、叶柏成、唐友彬、唐凯、陈平军、张斌、陈梅、周平松、张朝琴、吴旬子,储成森、熊书文、陈忠武、陈刚、余泉子等人,他们是紫阳文学中的最年轻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成长的很快,其中有的人已显示出超拔的姿态。如胡坪、叶柏成的诗,在阅历和生活中,已呈现出鲜亮的艺术个性。 三、新世纪紫阳文学的收获 新世纪紫阳文学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种文体的创作日趋成熟。如黄振宙的随笔《一叶集》,睿智而又充满理性,处处彰显着思辨的色彩;向连才的散文集《茶乡》,文字朴实、清新,意境很美。长篇小说创作也开始凸显亮色:继老作家张宣强的《美女晒羞》之后,吴世君、秦宗道、刘全军等人,先后创作出了《牌坊》、《大茶坊》、《红色漂子》等长篇,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县的长篇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二是文学的空间不断拓展,影响力增强。钟长江的散文《读书断想》,2000年在核心期刊《散文》杂志上发表,一时好评如潮,并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仿真试卷”,2009年,其诗歌《寒蝉》在核心期刊《诗刊》上发表。叶松铖2005年前后在《短篇小说(原创版)》、《延河》、《辽河》、《岁月》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十余篇,之后转入文学批评,五年来,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绿色时报》、《文化艺术报》、《文景》、《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终南》、《安康文化》、《安康文艺》等杂志,发表文化评论及文学批评23万余字,出版批评专著《拨亮精神的烛光》(西安出版社出版)。其批评的文采和锋芒,使叶松铖在安康乃至陕南崭露头角,他的文学批评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视角,赢得了市内外学者、作家的青睐和好评。唐友彬(笔名犁航),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杂文选刊》《杂文月刊》《小说月刊》《中华文摘》等近两百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20余万字。这些作家作品的发表,为外界认识紫阳,发现紫阳,起到了间接的推介作用。同时,它用事实说明了,紫阳的文学不是小制作,它是完全可以穿越时空的。三是紫阳文学实力彰显,有望向全国冲刺。这不是一种推测,而是紫阳文学的方阵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安康文坛一支突起的异军。据安康政府网发布的消息:2010年度“安康市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拟获奖作品公示名单,紫阳有7位作者获得奖项,其中获得三等奖的三人,他们是钟长江,获奖作品,诗集《幸福多么忧伤》;叶松铖,获奖作品,文学评论《“轻纸型”的语言风格》;秦宗道,获奖作品,长篇小说《大茶坊》。获得优秀奖的四人,他们是吴世君,获奖作品,长篇小说《牌坊》;曾晓勤,获奖作品,地方文化研究文集《紫阳茶》;唐友彬,获奖作品,散文随笔集《说话的权利》;刘全军,获奖作品,地方文化研究论文《紫阳茶事》。 四、紫阳文学期待脱困 紫阳文学是紫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紫阳文化中最具冲击力和影响力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在整个安康,紫阳文学以其体裁多样、品质独秀而引领文坛。半个多世纪以来,紫阳文学之所以气脉不断,个中原因我以为,一是风气影响。爱好文学、追求文学的人都带有一种自觉性,而在每个时代因文学而成就事业的人,更是成为后来者参照、学习、效仿的榜样。二是道教文化的潜在影响。道教文化崇尚自然、虚静、淡泊,追求内心的修为。这些漂浮在紫阳上空的精神因子,它自然被紫阳文化所吸收,并转化成一种文化的修持。而文学是精神最易表现的一种形式,在这片天地,意识可以飞扬、驰骋、畅游八方。而以文学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抒写理想、抚慰内心,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诉求。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紫阳文学所表现的自觉,已经显得异常的脆弱了。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文学愈来愈个体化、功利化,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紫阳文学期待脱困,如若不然,就可能出现衰竭和消退,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紫阳文学如何脱困?我以为要从三个方面寻找途径: 首先,要打破意识上的壁垒。确切地说是要彻底拆除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藩篱。要朝前看,甚至要登高看,在创作观念上要更新、突破,要把创作思路放在中国文学的前沿、放在文学的高端,要学会反观自身,在反观中找差距、找路径。同时,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即,如何将紫阳文学融入时代、融入到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紫阳文学由作坊式的小制作,变成震撼时代的大手笔?这一“小”一“大”,是我们思想症结的关键,而文学能不能发扬光大,能不能成为穿越云霄的响箭,它也取决于我们这支文学队伍能走多远、看多远的问题。 其次,紫阳文学要有谦逊的胸襟、容纳的胸怀、吸收的坦诚。我们要客观地看到紫阳文学依然处在成长期和发育期的阶段,很多写作,或者说很多题材的创造,还处在一种摸索和练笔阶段,虽然其中一些题材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势。紫阳文学要走出去,这不是口头上喊一喊那么容易。紫阳文学要走出去,必须具备谦逊、容纳、吸收三个因素。不懂得谦逊,就会恪守成规,蹲在枯井里看天空,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就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无视他人的存在;不知道容纳,就会永远也走不出自己,更谈不上创新。容纳是一种借鉴、一种比照,在学习他人的经验中,寻找适合自己提高、发展、出新的方式方法。而我们现在的诟病是,意识上不愿容纳;思想上拒绝容纳,如此,我们的创作水平缺乏一种平衡的支点,创作风格很难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不善于吸收,这是我们骨子里最顽固的一种表现。容纳和吸收,看似相同,实则不然。我以为吸收,是对好的、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的自然汲取。吸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吸收;二是从经典作品中以及那些取得成就的作家创作经验中吸收。这是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取给养。而我们现在的创作态度,基本是消极的,除了创作意识本身模糊外,我们在精神的吸收上,还存在一种画地为牢的狭隘心理。因此,谦逊、容纳、吸收,如果能成为我们创作的一种健康、明朗的心态,那么紫阳文学可望焕发蓬勃的朝气与向上的活力。 三是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这就是环境和背景对紫阳文学的影响,我们的地方组织和文化机构,能不能正确评价和引导文学,并为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生长和发育的土壤?其实,我们在倡导构建文化大县这张品牌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文学对于紫阳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果淡薄文学或是排斥文学,那无异于是拆掉了文化大厦的一根大梁,文化自身就很难立起来。对文学的引领,是我们把文学真正放入文化的大背景中,给予激励、支持和鼓励,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从而,使个体呈现的文学,得到一定的整合;使正在生长和发育的紫阳文学不至于自生自灭、半途夭折;使充满前景的紫阳文学,在政府的呵护和关怀中,成为一支文化队伍中的劲旅。同时,文学创作者自身要主动,要把笔触伸向自己脚下这块热土,要善于发现和提纯美好的事物,要满怀激情地歌颂紫阳的山水、人文、紫阳的发展变迁以及勤劳、勇敢、善良的紫阳人民。文学的生命只有扎根在生活中、扎根在群众中,才会长青永驻、参天耸立! 总之,奋进中的紫阳文学,与紫阳的发展,与紫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半个多世纪的跌爬与摸索中,紫阳文学固然步履维艰,但从未停止跋涉的足音。因为紫阳的文化离不开文学,紫阳的土壤也适宜文学的生长和发育。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直接领导下,未来的紫阳文学必将姹紫嫣红,硕果累累;未来的紫阳文化也必将因文学的光芒而灿烂!上一页 [1] [2]
作者:叶松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