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20多年的新闻宣传生涯中,存下了不少的采访笔记本。在一本本采访记录本里,不仅记录了自己的采访经历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还记录了很多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优秀人物。打开那一本本纸张发黄、字迹有些模糊不清的采访笔记本,曾经采访过的许多看似普普通通却又光彩照人的共产党员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闪在眼前,也在心头泛起美丽的涟漪。
第一次接触采访的一位党员时,是在1992年的秋天。那年,我被乡政府聘为乡农经站会计,在搞好本职业务的同时,也和其他干部一样包村。刚到村不久,村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大会战,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山挖坑栽树。在众多的劳动大军里,有一位满头银发,快言快语的老人进入了我的视线,经打听村干部得知,她就是村里人人敬佩的老党员、老支书黄正慈。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便跟踪对其采访。尽管她当时已是近70高龄的老人了,干活依旧那样干脆利落,据质量检查人员介绍,“黄支书”所挖的坑99%以上达到标准,而且还能保质保量完成当天的挖坑任务。乘大家休息的机会,我上前掂了掂她使用的板锄,拿在手里沉沉的。我问她板锄有多重,她说买的时候是3斤2俩。我又问她,听村干部说,你的年龄已不在出工之列,你为什么还坚持出工?她顿了好一会说道,“我这算是将功补过吧”,接着她向我讲述了她的一段往事。50年代末,各地大兴“大炼钢铁之风”,她便是她所在地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每天组织群众上山砍树,烧成焦木后再运送到指定的地点,两年的功夫,全村所有成林的树木无一幸免。此后的岁月里,连年灾荒不断,身为村支书的她不得不厚着脸皮向政府要返销粮。说完这些后,她长长叹了一口气,眼眶里早已浸满了内疚和自责的泪水。“在我有生之年,能亲手栽上一些树,也算是对自己良知的补偿”。朴实的话语令我和所有在场的人为之肃然起敬。
一连好几个晚上,我都彻夜难眠,因为我在与村干部交谈中得知,“黄支书”还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老伴双目失明多年,领养的孩子成人后又分家另过,尽管两位老人在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但她还是苦苦地支撑起了一个很不完整的家庭,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什么要求。而且支部开党员会,她一次不缺席,开展公益活动,她都尽力参加,哪家有了一时的困难,她也总是要千方百计帮人一把。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采访,我便写了一篇《老当益壮的共产党员------黄正慈》的人物通讯寄给县广播站,又跟踪拍摄了一张她的劳动照片寄给了《安康日报》社,不久,两件新闻作品都被采用,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0年,受组织安排去另一个乡政府工作,在逐村熟悉情况期间,看到了一个村里有大片大片且郁郁葱葱的人工造林。随行干部介绍说,这是村支书朱清庭20多年的心血。我一下子又来了兴趣,决定在对朱清庭进行采访。不仅和朱支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还走访不少群众,采访记录长达5000余字。不久《陕西农民报》、《安康日报》、《陕西老年报》、县广播站先后以《朱清庭28年治山兴林不间断》、《治山兴林的带头人》、《老支书朱清庭治山兴林见成效》为题进行报道。
朱清庭所在的双坪村地处汉江岸边,五、六十年代,因大量的毁林开荒种粮,很多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朱清庭看在眼里痛在心头。 1971年,走马上任的村支书朱清庭,坚持把治水、造地、兴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间,他带领全村群众兴修农田1000余亩,建引水堰渠4条1.2万多米,建长江防护林1000余亩,发展以桔、桑、板栗为主的经济林1500多亩,“四旁”植树15万株。有人说朱清庭是条“铁汉子”,可他的老伴心疼地说,白天在村里显得挺硬,可多少次回到家连步子都迈不动,常常都是倒床便睡。
一名党员一段感人的故事。20多年,我采访报道了不少党员人物,他们的精神始终在脑海里回荡。《烤烟种出致富路》的刘明爱,《犟老王》的王日奎,《力办实事的村支书方天恒》、《希望之光从这里升起》的张齐培、《他是我们的真心朋友》的郭国安、《仅仅才是个开头》的刘锡定等等都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党员形象和风采,他们的事迹通过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当地广为传颂。
每当我回想起那些感动人心的采访经历,每当我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闪光的思想轨迹时,我被他们清澈见底的淳朴情感与真诚所感动,被他们平凡淳朴无华的言行所征服,更被他们那无私奉献、敢为人先、心安理得的人格力量所深深地震撼。
无数个寂静难眠的漫漫长夜,案头的采访笔记无声地陪伴着我,带着感动与激情,为这些美丽人物写真,为我们党的辉煌讴歌!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