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岚皋》后记
岁月一页页翻过,光阴一寸寸划过。一转眼,马上就到虎年了,回首盘点一年的文化工作,还是干了一些事,没有白忙活。特别让我们欣慰的是,出版了三本书:一是词曲合一的《岚皋民歌》,已作为民歌培训教材使用;二是《小河涨水》,为岚皋地方文化添了一笔浓墨;三是这本手稿盈尺的《走进岚皋》,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牛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岚皋是个多山的地方,且都是大山;岚皋亦是多水的地方,且都是美水。大山壮豪气,美水生灵气。因此,这里的男人就像大巴山一样豪壮,这里的姑娘就像岚河水一样灵秀。岚皋山美、水美、人更美。山美、水美的地方,是孕育文人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更是吸引文人的地方。只要是文人,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不管是驰骋文坛的名家大师,还是初涉文坛的新人、学生,只要一投入这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投入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挥毫泼墨,尽显风流。 这正应了一句古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又应了另一句古话:“文人送礼诗一篇,秀才人情纸半张”。山水让文人洗去了纤尘,陶冶了情操,青葱了心田。文人无以为报,就留下了一篇篇激情飞扬的锦绣文章。2008年以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收录在《岚皋记游》一书里,而今,短短的两年时间,又有了这一百多篇。于是我们便借来月老的红线,按照散文、诗歌、曲艺和先成人后学生的顺序,将这些散落的“宝珠”串起来,并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大家。这既是对这些美文的长久保存,也想以书为媒,让更多的人了解岚皋、热爱岚皋。 “文以载道,无文而传之不远”。白云悠悠,岚水长流,一段时间逝去了,一个空间迭去了,不逝的是那绝妙的物质的非物质的产品,是那美丽的传说,永远的文字。物质的将长久,非物质的将永恒。不逝的,是人们喜爱的文字,是深植一处的文脉地气,一个民族血液中的特质,一个人骨子中的气节。数千年了,城郭帝陵曾见几何,唐诗宋词声声入耳。我们掇拿的文章不敢说是字字珠玑,但总能说是南宫山上的一方顽石,岚河岸边的一株芳草。顽石总能让人把玩,芳草总能入人心田。不敢奢望传之久远,但却企盼能濡染一方山水,给人带来些许愉悦和启示。 山水亦须文人捧。岚皋是个旅游县,更须文人来传情。在岚皋的,来岚皋的,山水盛宴之下,留下了灵动的文字,我们最想做的,能做到的,便是每隔一两年,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编印成册,奉献在大众面前,博大家一悦,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并想留给这个地方的后人们,让他们知道现在岚皋静态的形体,疾走的声影。 本书成书中,得到了岚皋县委、县政府的热情关怀和指导。中共岚皋县委书记鲁琦、岚皋县人民政府县长周康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磊、副县长张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关心支持本书的出版工作。本土书画家、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谢荧为本书精心设计了封面。本土作家黄开林为本书编纂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由我和曹英元编选,尽管我们多方搜罗,广纳善接,在报刊上剪辑,到网上查寻,找作者索稿,但由于编者的眼光和涉猎范围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失珍遗宝,不当之处,敬请广大作者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本要落笔,喜鹊从远方衔来了消息,那就是我此刻还蛰居一隅泚写这篇后记的岚皋县城,竟被评为中国五十个最美丽的小城之一。情所至,让我还想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城再赘上几笔。这是巴山北麓,汉江支流的岚河岸边古人类栖息过的一方绿地。春天,暖风把山花捎进人们的窗棂;秋天,红似彩霞的树叶美丽了一双又一双眼睛。绕城的小山一座连着一座,山的褶皱里,拐进又拐出着一条清澄澄的小河,河岸边,摊着一片又一片泛着幽光的鹅卵石,蜻蜓颤动着薄薄的翅膀,吮吻着水边的小草,岸边的野花和摇曳的树叶。这儿有长满松树的太阳梁,生生不息的凉水井,还有花香四溢的耳朳山,和水清如镜、形弯如月的西窑梯田。这儿常年都是鲜亮亮的,鲜亮亮的,除了柔柔的山,青青的峰,就是仄仄的城,静静的河,真好,真好。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