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塞北稻香村
“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投入艺术创作”,于是“产生了画的灵感,找到了笔的路,觅见了画的魂”。尤玉玲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迄今40多年,锲而不舍,“对艺术追求不懈”,最终使她成为榆林大漠画派的卓然大家。回眸尤玉玲走过的艺术创作道路,其成功的秘密是执着求索的精神,让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她矢志不渝的品格。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尤玉玲生长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古城榆林,1968年到城西80华里的巴拉素乡元大滩村插队,那时,往返都得在沙漠中步行,大漠浩瀚而奇异的景象烙印在她心中。在村中她住的是泥土房。春种秋收艰苦的体力劳作,恶劣的生活环境,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造就了她“顽强的性格”。怀有感恩情愫的尤玉玲在跋文中说:“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每当我回到沙漠草滩,便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一株草,这片净土养育了我,我愿为她奉献一切。”这种钟情大自然、物我化一的境界,亦如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物我两忘”的心境,成为她痴迷绘画的原动力。诚然,万变不离其宗的毛乌素大漠中的景物是她悉心绘画的母题,《画集》中的《瀚海》《古塞烽烟》沙漠横亘,气魄博大;《朔风》《思春》孤树坚挺,耐人寻味;《苍茫》《暮秋》池溪沙柳,相映成趣;《塞外乡情》《北草地风情》物人和谐,闲适静美。这些画作,令见沙漠习以为常的我等亦陶醉而神往。质言之,这些绘画的艺术语言无不传导出她对家乡的挚爱以及大漠神奇的魅力。
古人有言云,画之优劣,不以繁简、工写而论。尤玉玲工写皆善,中西兼容,匠心独运,画技卓然。其工笔画中描绘沙漠风光的《三月》《北草地风情》《晨》,树林、绿草、溪河、动物,用笔繁复,线条纤细,形象逼真,构图严谨,活现出沙漠绿化的新景观。工笔画中刻画人物的《织的韵律》中64条织线排列井然,织女眉目清晰。《蔡文姬》高鬓明眸,衣着华美,有静态美。《秧歌舞》中舞女容貌俏丽,舞姿婀娜,有动态美。写意画《瀚海》《清静》《净土》大笔勾勒,惜墨如金,不求写实,但求传神。兼工带写的画作《司晨》《夜曲》《思春》《家园》笔墨多变,意境新颖。在早期研学西洋画时创作的油画《老劳模》《女青年》和《沙海丛林》色彩丰润,立体感强,人物的神情和自然的风貌,客观而逼真地再现出来,极具吸引力。
面对茫茫人海,我常常会有一种孤独感。只有作画时,才能在一方白纸上找到我向往的精神家园。作画有苦有乐,但却令我求索不止。我常常面对画纸苦苦思索,为画觅魂,然而魂兮难觅,只有思维与画画频频相撞的瞬间,现出似曾相识的场景,如同闪烁的火花,燃亮了构想的境界,产生了画的灵感,找到了笔的路,觅见了画的魂。这魂包含了诗情,包含着哲理,包含着对生活的体味,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投入艺术创作才能觅到。
我感谢生活中经历的种种艰苦磨难,这磨难给了我丰富的历练,造就了我顽强的性格,促使我对艺术追求不懈。
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每当我回到沙漠草滩,便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一株草,这片净土养育了我,我愿为她奉献一切。
——尤玉玲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