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起三弦我定起音,把各位同志一声请……”神木烈士陵园广场上,正在声情并茂为大家表演的,就是神木说书的“老把式”贺文彪。开唱才几分钟的工夫,就吸引了上百人驻足观看。
贺文彪是神木县万镇郄家川村人,从小酷爱说书,从艺五十多年来,带着一把三弦几乎走遍神木的每一个村子。曾在县上举办的九曲擂台赛上获银奖,是首位获得神木县“民间艺人批准证”的民间艺人。由于出色的说书表演,今年6月份贺文彪被认定为榆林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剧本过目不忘,成村人眼中的“怪才”
贺文彪从13岁开始就跟着村里的道情班子学艺,但是,他学的虽然是道情,却对说书上了瘾。那时候,只要家里有人来串门,他必定即兴编一段说书给大家表演,经常赢得满堂彩。
每当村里来了说书匠,贺文彪逢场必到,总是早早地坐在最前排的位子。听书的时候,他更是入神,就连一个表情、一句唱腔的细节也不放过。最让大家佩服的是,只要听说书匠说一遍,贺文彪就能记得八九不离十,再稍加练习,就能把说书匠的段子完完整整重复下来,连表情和调子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才十四五岁的年纪,贺文彪就能把《五女兴唐传》《绿牡丹》等说书段子熟练地记下来,即使是陌生的剧本,贺文彪只要认真看一遍,就能记个大概。村里人都觉得他是个“怪才”,是块说书的“好料”。
虽识字甚少,肚子里却有文章千万
观看贺文彪的说书表演是一种享受,三弦悠扬动听,音色明亮清晰,唱腔平稳厚实,声音高亢动人。虽然已经67岁了,他还是很精神,尤其是嗓门,中气十足。羊肚子手巾往头上一箍,一副竹板用布条往腿上边绑边晃动小腿感受竹板的灵活度,这些都是每次开唱前的必备工作。“有些难度高一些的曲子,除了唰板(腿上绑着的竹板),还要用到手板(握在手里的竹板),表演的时候,三弦、手板、说唱相结合,手脚腿嘴都不闲着。”贺文彪说。
贺文彪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会说的段子却数都数不清。《金镯玉环记》中的七十二首诗,贺文彪记得滚瓜烂熟,随便拉出几十首就能说上半天。《杨家将》中杨家满门忠烈的故事,从杨老令公杨继业到佘太君佘赛花,再到杨家子孙及丫鬟家仆,贺文彪毫不含糊,一说就是几天。从小听贺文彪的说书长大的刘增喜说:“他会的东西太多,出去说书的时候,讲一个月都不会有重复的段子。”
说书不仅靠嘴皮子功夫,还得能写会编,贺文彪的好多说书段子都是自编自创的。只要给他一个题材,他一个小时就能编出“神木说书版”。说了大半辈子的书,对于观众的喜好,贺文彪早已了如指掌,有人想听热闹、有人想听故事、有人想听道理……他只要大概看一眼,就知道场下想“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得喂什么。
用说书传唱神木,是创新也是传承
“神木的变化实在快,县委政府有能耐,主题明确目标新,各项工作大迈进。照镜子正衣冠要作风正,洗洗澡治治病让你清醒……”醒木一响,三弦拨动,贺文彪又开始用说书“夸”神木。手板、三弦齐上阵,高超的技艺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
近几年,贺文彪受到很多单位邀请,用说书的形式宣传神木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说书这一特殊形式,向人们展示神木这几年所取得的成就,使得神木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在他拿出的一叠厚厚的手稿里,既有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宣传和禁毒宣传的说书稿,也有关于“平安神木”的宣传手稿。每次接到宣传任务,他都会提前拿到宣传材料,然后再把宣传材料改成“说书版”,以方便配曲说唱。
说书这门艺术在神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曾以它特有的韵调慰藉过人们的心灵,现在却面临失传。“听书的人越来越少,会说书的更是少之又少。”贺文彪说,“现在好多说书所演唱的内容全部是传统的书目内容,没有新的内容注入这已经是个最大的问题,用说书来宣传神木,一方面增加了宣传神木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为说书注入了新的血液,既是传承也是创新。”
说书是贺文彪的生命,他最担心说书这门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贺文彪现在有3个徒弟,“学说书,要求有超常的记忆、很强的表演能力及较好的文化底子,既要会说、会演,还要会改。不但要有天赋,还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另外,人才培养周期长也让说书继承无人。”贺文彪介绍,接下来,他想再多收几个徒弟,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和传承神木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秦人
|